第二百三十六章 发展农耕的前提条件(1 / 1)
通判张方生的一语点醒了梦中人,自己到开封府来不是治理黄河的专差,是开封直隶州知州,开封府现在的这种现状,可能刚刚上任的直隶总督任伯源也不知道,治理黄河果然重要,但作为开封直隶州知州,河南整体的经济发展就显的更加举足轻重了。要想解决河南的经济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像治理黄河一样,到实地去进行考察,不了解河南的实情谈何治理河南、发展河南,给治理黄河创造基础性的一些必要的条件。
通判张方生又对他说“你知道前两天为什么突然把你从兰考叫回来吗?你想要到兰考去常住下来,专门治理黄河改道的事情,在你还不知道河南以及开封府的实际情况的时候,你能脱身与事外吗,河南和开封府里有这么多的事情要解决,你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吧,一旦出现了重大的事情后,你又该怎么办。你走的时候看你这么心急,我们又不能硬把你阻拦下来,我们没有这个权力啊。”
“我们都知道那些事情都不是大事,也没有必要非得你亲自从兰考赶回来亲自办理,我们都可以处理好,但开封直隶州知府王博远知道了以后把我们都批了一通。开封直隶州知府王博远的本意是想让你对开封府的情况都了解一些,也就是要让你深入到实际当中去。”
通判张方生解释了两天前发生的事情,也是话赶话说了起来。
张方生既把他视为上级,又把他看成是一个后起之秀,他的儿子已经和吴强华一样的年龄了,希望这个开封直隶州知州吴强华不像以前的知州一样,走马上任,走马观花,镀镀金。
他的这种想法也是从吴强华他决定常住兰考的时候开始的。
一个决意治理好黄河改道的人,是能够管理好整个开封府和河南的,一个决意常住黄河边兰考这样的穷地方的正五品官员,肯定不是想在开封府里坐享其成的,自吴强华到开封府上任之后,几乎没有一天他不是在努力地勤奋。
通判张方生似乎看到了开封府的希望,对这个新来的开封直隶州知州吴强华寄予很大的希望,言语忠肯心切。
吴强华已经从张方生话中悟出了一些道理,这位大叔般年龄的通判的话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虚言,更没有客套,是一种期望,如果换成其他的人和其他的场合,一个通判完全没有必要说这些话,如果换成一个不是通明道理的人,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他见张方生说完话站了起来,吴强华把他送到了门外,看着他离开自己。
吴强华回到桌前坐了下来,没有去看那份报告,在想下一步自己该从那个地方开始真正地展开河南经济发展的事情,千头万绪。
吴强华从兰考回来的第五天,开始了他思惟了第一步,他走出来了,带着一个随从,天刚启蒙就走到了开封郊外,黄昏的时候回到府里,稍用了点心就向都市中心走去。就这样连续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白天在外面走,太阳落山之前回到府里办理一些公文,又穿插在城市的平房当中,只要看到闲散的老人,都会坐下来与老人进行一番交谈。
吴强华看到了乡镇里的农田,也看到了曾经被黄河冲刷过的低哇,他走进了农村里的农户,知道了一年之际能够种植的时间。
他在集市里看到了开封的朱仙镇年画、汴绣,还有开封草编和杞县柳编,那些精,定,木,平,拧编的盘、篓、蓝,筐、书箱,摇蓝、花瓶、屏内、画框的柳编,还有工艺脸谱,汴梁八景引起他的注意,一种思路在他的头脑里渐渐地形成了,多业并举以快速发展开封经济。
通过多业并举来发展经济,仅仅是开封远远是不够的。吴强华走出了开封府,向洛阳,商丘,郑州一带过去。他到了十五朝古都的洛阳,看到了二里头、偃师、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等遗址,洛阳的手工艺更为丰富,黄河澄泥砚,泥塑,木雕,石刻,吹糖人琳琅满目,又到了六朝古都的商丘,市面上放满了许多精致的砖雕,篆刻。
当他回到了开封府的时候,快速发展河南经济的思路成熟了:以农耕为基础,以手工艺为导向。
在他对外发布之前,把府中通判、州同都叫到了一起,提出了这个号召。
通判张方生提到“以农耕为基础,以手工艺为导向,以前也是这样的,但那都是民间自发的,而现在由开封府提出来那就不同了,需要有一个实施细则,在农耕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政策以鼓励农户们耕种的积极性,而对河南各地的手工艺人,州府对手工艺人又有什么促进的措施。”
吴强华说“黄河每年都有很多的淤泥冲击两岸的低哇,这些低哇每年都会经受黄河淤泥的冲刷,大汛在夏季,因上游的暴雨所形成,汛期一般在三到四个月,而小汛则在春季的三至四月之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桃花汛。无论是大汛还是小汛,在冲击河道两岸的时候都会滞留大量的淤泥,汛期一过这些被淤泥冲刷过的土地都被闲置着,因为农户不能种,也不敢种,不能种是因为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作物都是没有产量的,土地耕种必须要翻土,土松了之后才能耕种,经过松土,又种植,待收获一共可用的时间也就是半年左右的时间,劳民伤财,所以不能种,不想种。不敢种是因为一旦种起了农作物就要交皇粮,交皇粮是按地亩的数量计算的,也不管是否有收成,农户种下农作物的时候他们自己就不知道这半年当中有多少收成,所以农户们不敢种,种不起。我提出的以农耕为基础是想让这些被淤泥冲刷过而长期闲置的土地让农户们自行耕种,免除缴纳一切皇粮。”吴强华陈述了以农耕为基础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