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在冰雪天的相遇,不染纤尘(2 / 2)
“回禀太皇太后,杨御史为了早日完工,到处抓人,民工们昼夜劳作,苦不堪言,逼急了狗急跳墙,才聚在一起造反的。”丞相宋达戌一早便想好了措辞,既然御史大夫杨全仲负责修皇陵,就干脆把全部责任都推到他身上,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片叶不沾身。
“这么说,此事都是因杨全仲而起的?”宋太皇太后问。
“是啊,太皇太后。若不是杨御史把修陵民夫们逼狠了,几个小民何至于铤而走险呢?”
“皇陵完工迫在眉睫,杨御史着急赶工,是为了父皇能顺利入殓下葬。就算生了点事,宋丞相也不应该把所有过失都推到他一人身上。”
杨全仲曾经担任太子太傅,向还是太子的李坚讲授过儒家、法家的治国之道。眼看着宋达戌将所有罪责都甩到自己恩师头上,李坚自然会站出来为恩师说几句好话。
“皇帝不忘师恩,重情重义,这是好事。”宋滔依思考再三,缓缓开口说:“只是现在叛乱场面这样混乱,皇帝觉得该如何才能迅速稳定局面,而且不耽误皇陵按时完工呢?”
“若遇民众叛乱,一般是当地郡尉派兵平叛。秦山陵临近京城,可令卫尉率领羽林军与汉中郡郡尉一同镇压这次叛乱。”还是政治小白的李坚按照惯例来分析这件事。
但事实上,这一次的民众起义声势浩大,两月以来,官兵不断镇压也只是杯水车薪。宋太皇太后自然不高兴,皇帝到底只有十几岁,处理国家大事却如同孩童玩耍般理不清形势。
瞅见宋太皇太后脸一黑,急着脱身的宋达戌脑瓜子一转,想到了一个阴险毒辣的主意。
“启禀太皇太后,这次民众暴乱本因御史大夫杨全仲而起。臣以为,应当顺民意,清君侧,腰斩杨全仲。朝廷再颁布诏书,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朝廷已处理了罪魁祸首,让造反的刁民再也没有造反的理由,朝廷平叛的号令也就更名正言顺了。”
李坚怔住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宋达戌居然如此狡诈狠毒,这般栽赃嫁祸的手段还真使得出来。
李坚刚想开口痛斥宋达戌的无耻,宋太皇太后就发话了:“一个御史大夫倒也无足轻重,赶紧收拾了这局面才是大事。就依侄儿的意思,哀家给你五千羽林军,你去趟汉中,亲自押解杨全仲回京,翌日处以腰斩。”
“是,太皇太后英明。”宋达戌暗自松了口气,心想着这次愈演愈热的民夫揭竿起义罪责终究和他是毫无干系,却没有感受到来自皇帝李坚仇恨如炬的目光。
“皇帝,皇后快要临盆了,政务不忙时多去椒房殿走走吧。”宋太皇太后看到了李坚眼中的愤恨,却只认为他幼稚无知,心慈手软,完全没有先帝蹈机握杼、运筹帷幄的风范。幸得自己垂帘听政,要是把权力交给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国家的政治局面必然变得臃肿不堪。
“是,孙儿会多陪陪皇后的。”李坚心如冰窖,强行压制着情绪,“孙儿不在此叨扰祖母了,孙儿告退。”
宋滔依心中飘过一丝担忧,若皇帝当真记恨……不过,应该也无伤大雅,一年前,她强行许婚,还将王珞霜赐给自己年过花甲的弟弟,他不照样保持沉默吗?
宋达戌是密远侯宋嵩劲的儿子,宋太皇太后的亲侄子。在宋太皇太后当政时,李坚奈何不了这位玉叶金柯的宋丞相,但心中的怨恨寸积铢累,只等一个合适的契机,便可厚积薄发。
宋达戌连夜赶往汉中郡,第二日一大早便将杨全仲关进了长安狱,接着又马不解鞍地奔至宋太皇太后寝宫华忆殿讨了懿旨,传令午时腰斩杨全仲。
李坚大惊失色,匆匆赶到长安狱,见了杨全仲最后一面。
“陛下,臣这一条命,无足轻重,陛下不必挂念。”囚首垢面的杨全仲絮絮叨叨地嘱托李坚,“你还年轻,日后还有大把的时间。隐忍不发,韬光养晦,总会熬过六十多岁的老妇人的。”
“朕明白,朕定不负您所望。”李坚俯身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