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豆萁勃艮第相煎何太急(1 / 1)
普雷克舅舅这次来其实是受父亲赫斯达尔委托来保护梅尔达和他们兄弟两个的,因为梅尔达并不是赫斯达尔正式的妻子,所以德普兰和孟德都是不能继承赫斯达尔的贵族称呼以及财产的,甚至他们和梅尔达现在生活的庄园也会随时被予以剥夺。
赫斯达尔为什么突然请普雷克这个猛人来保护梅尔达和孟德兄弟俩,这还要从当今的天下大事说起。
话说最近墨洛温王朝克洛维二世驾崩了,这个可是震动天下的大事情。
我们用一点章节给大家介绍一下克洛维家族如何建立法兰克。
自从公元481年开始一个当时十六岁不到的花季少年顶着一头飘逸的长发带领着战斗力爆表的一支蛮族部落东征西讨,终于在苏瓦松大战全歼西阿格里乌斯主力,并将对手推上了断头台,这场战役他取得的最大的战利品就是巴黎,随后他也把大本营安在了巴黎。这个长发少年就是雄才大略的克洛维一世。
虽然他率领的部落战斗力最强,占领的巴黎在周围属于最富庶的地区,但是当时还是处于西罗马帝国大崩盘的时代,就像我们的春秋时代一样“礼崩乐坏”人心纷扰不安,克洛维首先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稳定住了部分居民,另外在精神层面太祖克洛维也把大家的思想给统一了。
他先是受到妻子勃艮第公主洛蒂尔达的影响笃信天主教,当时的法兰克传统还是多神教,也可以说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思想分散难以统一,遇到大事小事都会各有各的想法,克洛维发现通过一神教可以改变这个现象,可以把不同信仰的贵族平民和奴隶都重新凝聚在同一件事情上。
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克洛维的部队受到非常大的挫折,几乎在崩溃的边缘,克洛维大声祷告并且要求士兵跟着他一起祷告祈求上帝保佑,结果没想到过了没几天对方的指挥官被下级军官刺杀,没有了首领的敌人最后放弃围攻他们四散离去了。
这次反败为胜被克洛维解释给大家说是因为自己虔诚的祷告起了作用。随后在12月25日克洛维带领三千士兵正式受洗,皈依了天主教,这个事件受到了当时残余势力还比较大的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大力赞扬和支持,
那时候西罗马帝国虽然遭到各种蛮族入侵早已灭亡,但正统的罗马天主教教会仍然是有权势有影响的一股强大的力量,而且在高卢这片土地上还有大量笃信正统教会的罗马人和高卢人后裔,他们急需在强大的蛮族中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
克洛维自然而然的成了他们的依靠和支柱,从这以后克洛维在正统教会以及教徒的支持下更是所向披靡。所以在克洛维攻打阿基坦、勃艮第的城市时,得到当地主教和教徒们的帮助。
任何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克洛维皈依天主教尤其是他要把天主教定位成国教的地位,过去曾经在他父亲的号召下一起攻打罗马人的一部分贵族就开始疏远克洛维。
思想统一不了没关系,找个机会我就要统一你,公元5年,勃艮第王国爆发内战,克洛维积极介入,当然他也有这个身份,因为克洛维妻子就是勃艮第公主啊,现在两个小舅子打仗那我这个当姐夫的可要管管哦。
可是克洛维并不是带着妻子回娘家顺便调停一下娘家的家务事那么简单,他这次去勃艮第并没有带上老婆一起去,反而是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南下的,他打着旗号是清除南方的异教徒。
勃艮第国王两兄弟本来斗得鸡飞狗跳,看到姐夫克洛维大兵压境一副声讨他们的架势,两兄弟迫于压力就握手言和了。
勃艮第国王知道克洛维已经在妹妹的影响下皈依了天主教,就让弟弟去找教会来调停此时,希望教会能让克洛维原路返回不要来勃艮第找麻烦了。
教会此时也想借着克洛维帮他们重新树林威信,他们回复说如果一个王国的国王对我们的神不够虔诚,那么这个王国的四周就会出现很多敌人,但如果这个国王对我们的神万分虔诚的话,我们的神就会让这个王国拥有和平。
教会其实是话里有话,自从罗马帝国崩塌以来,罗马教会的在贵族当中的影响力也日渐式微,在其他国王那里的威信就更谈不上还有多少了,尤其是压在头顶的勃艮第对教会时常有大不敬的小动作,一直让教会很恼火。这次克洛维大兵压境勃艮第终于让教会抓到机会也借机教育一下勃艮第国王。
勃艮第国王的弟弟在教会碰了一鼻子灰,正垂头丧气的往回赶,结果半路上被人劫到了克洛维的军帐里。
经过一番软硬兼施和种种许诺,克洛维柔软的身段和强大的实力终于使他就范,当夜回到勃艮第就和城里的教会联络一些教徒打开了城门,顺手把国王也绑了献给克洛维。
勃艮第国王毕竟还是克洛维的小舅子,总不至于有杀身之祸,再说了杀了他的话克洛维回去怎么和妻子交待,而且大家的祖先都是一起跨过莱茵河的日耳曼人,五百年前都是一家人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最后经过协商最后达成协议以后勃艮向墨洛温王国称臣纳贡就可以了,大事谈妥之后克洛维就要班师回朝了。
其实克洛维有他自己的谋略,他之所以没有杀手勃艮第国王,是因为他不想自己手上沾了屠杀亲戚的鲜血,虽然后来也没少干屠戮亲人的事情,但当时他知道自己撤兵后,勃艮第国王一定会杀了背叛他的兄弟的,那时候再去征讨勃艮第就更加师出有名了。
果不出所料,克洛维的大军刚刚离去勃艮第国王就撕毁协议并且把兄弟个杀了,这个举动败坏了他最后的名声,也为将来被合理的吞并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