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7 我们八路军绝不是那样式的……(1 / 2)
一场波及晋、冀、鲁、豫、内蒙,乃至京地,涉及双方的武装力量,包括以八路军、日军为主,晋绥军,地方国军,蒋军部队为辅的规模性战役,至此逐渐落下帷幕。
八路军成了当之无愧的大赢家。
日军威严尽失,三军士气由此衰弱不少。
战役结束之后,日军就像是受伤的勐兽,哪怕依旧有着余威,也只是顾着舔拭伤口。
人力物力的损失,处处需要填补。
各治安区的稳定动荡不已,准治安区更是及及可危。
日军暂时没有心思,也没有那份精力采取较大军事行动对付八路军部队。
对于大胜过后的八路军各方部队而言,则是结束战斗,部队进行修整、补充、学习,并在战争中迅速的成长,通过战后的总结和学习迅速崛起的绝佳时间段。
各片根据地趁机打通相互之间的联系,彻底破除日军的封锁防线。
进一步在局部的斗争中扩大此次战役的影响和战果。
另一边,还有些人则是忧喜参半。
比如咱们的委员长阁下,随着日军与八路军双方此次规模性的交锋,实打实的扳过手腕之后。
当战役落下帷幕,八路军成了胜利的一方。
咱委员长的心底颇有些复杂。
一方面是高兴,八路军再次挫败日军,而且还是以如此规模性的,由多场战斗叠加的胜利,这势必会在敌后对日军形成更大的牵制,导致日军无法将重心转移到正面战场上。
这会大大的减小他蒋军部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压力。
一方面则是郁闷,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他蒋军在正面战场上,多少爱国官兵殊死奋战,与日寇拼命厮杀,结果依旧是屡战屡败,最终沦丧了半壁山河。
对此,委员长阁下大可以将这些归咎于日军工业实力的强悍,日军部队的装备精良,战斗力惊人。
可就是如此令正面战场的蒋军部队闻虎色变的日军,在敌后却败给了那些区区的八路军部队。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随着这场战役的落幕,随着多省波及的战斗中,出现了八路军英勇抗日并痛击日寇的形象,各省各地在宣传的扩散之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们,对于八路军抗日的英勇行为愈发拥护,简直民心所向。
于是郁闷很快就变作了担忧和忌惮。
委员长阁下很担心啊!他担心这实力越发壮大的八路军部队,迟早有一天会威胁到他的绝对地位。
随着民心的转移,再这么下去,整个中华大地上抗日的武装,百姓们怕是只知道八路军,而不知道他蒋军了!
那要怎么办呢?
“打!”
在蒋军军事委员会会议中,委员长狠狠地拍着桌子,十分明确的表示道:“娘希匹,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我们已经全面对日宣战,日军两线甚至多线在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都有他们的身影。
在华的日军的质量明显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下滑。
眼下,连敌后的这些区区的八路军都可以把日军搅得天翻地覆了。
诸位都是黄埔的精英,久经沙场的大将。
难道八路军能够打胜仗,我们中央军却只能一败再败吗?”
越说越来气的委员长看看自己眼前一个个目光有些躲闪,甚至低着脑袋的将领,再想想人家八路军部队的所作所为。
那传回来的李云龙,孔捷,仅仅团长和支队长,就能打出的诺大的胜仗。
他越发的觉得可惜,那么多虎将,能打仗的精英,怎么都跑到八路军的阵营里去了?
当然了,国军里边倒是也有长脸的。
比如35路军的指挥官傅司令,此次趁着八路军与日军交战,一举奇袭了驻蒙军的大本营包头,打了不小的胜仗。
委员长对此自然是大夸特夸。
只是这些战绩比起八路军所打的这一场场胜仗,就有些不够看了,光芒全部被遮住了。
“娘希匹,打!乘机在正面战场发起主动进攻,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向来自以为是军事行家的委员长,在火冒三丈中下达了命令。
于是……或许是被八路军打的一场场胜仗给馋红了眼,正面战场的中央军向日军的防区发起了进攻。
于是……小鬼子高兴极了,原本因为惨败于八路军手中,颜面尽失,正想打几场胜仗重新巩固帝国的军威呢!这中央军就来了,当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
于是……前后不过三日,统共三处战场,六次战役,中央军先后动用超过三个师的兵力,结果惨败而归,战损3000有余。
于是……屡战屡败的蒋军,这下子被打老实了。
很明显,哪怕是日军已经是瘦死的骆驼,也不是他们能够欺负的。
作为遮羞布的宣传,倒是散布的很快:
美名曰:
为了配合敌后的八路军的作战,我中央军部队于正面战场向日军发起主动进攻,全体官兵奋勇作战,殊死相搏,激战三日有余,迫使日军全面加强正面防线,牵制了大量日军,导致其后方兵力空虚,大大的策应了敌后战场的推进。
听这话的意思,就差说八路军能够在敌后打胜仗,全靠着我们中央军在正面战场的英勇作战了。
八路军前敌总指挥部。
当副总参谋长将蒋军方面发行的报道缓缓读出之后,干部们一时竟无言以对。
大家还能说些什么呢?
人家蒋军说正面战场发起的进攻牵制了日军的兵力,掩护了敌后战场的作战,那就也算人家一份功劳呗!
……
“娘希匹!
!”
多方进攻惨败之后,委员长骂得很凶,被现实的骨感打脸的他也终于意识到,八路军能够打胜仗似乎并不是因为日军太弱。
至少他们眼前面对的日军,依旧强的让他们无从下手。
如此看来,这正面攻势是行不通了,只能另想办法法。
什么办法呢?很快就有人向委员长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