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晒盐法(1 / 2)
“我有一法,可令天下人都吃得起盐。”
林榆话音刚落,赵旻倏然起身,目光炯炯地看向林榆,沉声道:
“榆弟此言当真?”
“自然。”
不远处的黎钦等人,见赵旻起身,以为亭中出了什么变故,便想要过来查看。
“爷……”黎钦声音传来。
赵旻自知失态,可“能让天下人吃得起盐”,这对一个皇帝而言,是多大的诱惑。
到底多年来身居高位,赵旻很快平静过来,见林榆神色自若,并不像是在开玩笑。
而此事事关重大,知道的人自是越少越好。
赵旻深吸一口气,转身向黎钦等人吩咐道:“去附近守着,别让人靠近这里。”
黎钦见皇爷神色严肃,知道是有大事要与林榆商议,虽心下纳罕,仍是吩咐了众侍卫好生守着四周。
还好芙蓉亭位于莲池中央,只一条竹桥联通岸边,黎钦带着侍卫守在池塘边上,便无人能够过来。
四下开阔,只要林榆、赵旻两人说话声音不太大,黎钦等人也听不到他们说什么。
见众人走远,赵旻心绪也平定下来,而林榆仍旧坐在石凳上,悠然品了口茶。
皇帝还站着,你倒是坐的住。
赵旻见林榆这一副从容澹定的模样,面色有些古怪,可有“盐”这根胡萝卜在前面吊着,也不甚在意林榆的失礼。
重新坐下,面上带了几分威严,不复方才的温和,道:
“榆弟可知盐从何来?又有什么办法,能让天下人都吃得起盐?”
林榆自是做足了功课的,对赵旻的问题半点不慌,将自己了解到的制盐历史娓娓道来。
这个时代的盐,可是比后世的石油更加珍贵。且如今的盐,与后世的石油又有差别。
石油乃是不可再生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储量不多,加上垄断,油价方才居高不下。林榆记得自己前世去世前,油价好像又涨了。
而盐却非如此,盐井、盐田、盐湖、盐海,盐的来源不少,只是制盐不易,才显得珍贵。
相传炎黄时期,有夙沙氏早慧,开创“海水煮盐法”,这是记录中最早的关于中国古代人们提纯食盐的方法。
再后来,古人利用盐井盐田制取食盐,在宋以前,海盐的制造,全出于煎炼。
从北宋开始,海盐出现晒法,但由于技术原因,效果并不算好,是以煎盐仍多于晒盐。
及到了清末,二十世纪初,盐民才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从而结束了煎盐的历史。
林榆向赵旻简单说了些自己知道的,有关于制盐的历史,方才提到要向赵旻介绍的,沟滩之法制盐:
“沟滩之法制盐,是我前不久在一本古籍上见到的,较如今的煎盐之法,产量更高,若是以此法制盐,想必盐价可下调一些,普通百姓也能吃得起盐了。”
赵旻忙问道:“这本书如今在何处?”
“在我书房内。”
赵旻朗声道:“黎钦!”
在池边瞧着池内游鱼的黎大太监,听见皇爷的召唤,忙颠颠地自竹桥过来,跑进亭内。
头上细密的汗珠尚来不及搽,向赵旻二人行了礼,赔笑道:
“爷?”
赵旻看向林榆,林榆会意,看向黎钦,笑道:“这位——”
知道这人是太监,且不是一般的内侍,可赵旻未曾表明身份,也不能称呼这位内侍为“内相”,其他的称呼似乎也不太合适。
黎钦见了,连忙道:“林公子,老奴姓黎,您叫老奴黎管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