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民初(1 / 2)
东北的柞蚕丝行业,自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开始兴起,至二十世纪初期,已经超越烟台成为最大的产地。世界上的柞蚕丝有百分之八十产自中国,中国的柞蚕丝有百分之八十产自东北,而东北的柞蚕丝又有百分之八十产自辽宁。
日俄战争之后到中华民国之前这段时间,辽宁的柞蚕产量已经达到了每年十多亿茧,丰年更甚。就连hlj和吉林两省,也到海城和安东取种,并高价聘请技师回到当地的山场放养柞蚕。但终究因为受到天时地利等因素的制约,产量还不及辽宁的四分之一。
一年十多亿颗蚕茧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的一箱生丝净重十斤,一百六十两。由于春茧儿和秋茧儿的生长周期不同,所以出丝率也相差甚远,春茧生长周期短,韧性差、多节,但是柔软、细、白,每千枚仅能出丝五到六两;而秋茧儿的生长周期比春茧儿多十五天,纤维粗、韧性好,每千枚最多出丝十二两,最差也能出到七八两。二者一平均的话,一箱生丝大约需要二十万颗蚕茧儿,那么辽宁每年的柞蚕丝产量就是七千到八千箱。每箱的价格最低在七八百两,多则上千两,总价值七百万两安东银。再加上hlj和吉林两地的产出,整个东北三省每年的蚕丝交易额都在千万两安东银上下。
然而这还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强烈打压之下,如此巨大的利益,吸引了本土的各方资本趋之若鹜,但最终受益的还是列强。起初是法兰西,日俄战争之后则是日本子。这些国外的资本强行垄断柞蚕丝出口市场,将低价收购来柞蚕丝高价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等地。
辽宁的柞蚕行业首推安东,自一九零六年安东开埠以后,这个边境小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东北最大的木材、蚕丝出口市场。其次就是海城,因为海城自古便是战略、交通要道和商业重镇,曾被闯关东的人称为关外第一站。
柞蚕行业以山东资本为主,因为山东人在柞蚕养殖和纩丝技术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就是山西和直隶的资本,也大多都是参股的形式。因为闯关东的人群里,山东、山西和直隶的人数最多,势力也相对庞大,这些本土的资本占据了百分之九十的份额。安东开埠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日本资本的进入,他们在辽宁地区购买或租赁山场、雇佣工人放蚕、统一收购,还兴办缫丝厂和纺织厂,并使用化学产品对缫丝工艺进行改进,形成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在日本的多家商行联合下,他们抢占了余下的百分之十的份额,给本土资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东北的柞蚕产业迎来了第二次爆发,短短几年的时间,蚕茧儿的产量就翻了数倍,一时间,辽南地区的丝厂、货栈、手工作坊林立而起,竞争也日趋激烈。
本土和外来资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在工艺流程上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包括“三合永”在内的本土老牌儿丝厂,采用的都是古法纩丝工艺,人工成本大,生产能力低下,费时费力。而且柞蚕属于野蚕,采用古法纩丝技术生产出来的是灰丝,在煮茧的时候需要加入草木灰或者火碱等物质,缫出来的丝颜色暗黄发灰,被称为土丝。日本子改进了缫丝工艺之后,用化学药水浸泡、漂洗,出丝率高、颜色淡黄,比土丝美观,但是弹性和韧性有所降低。且使用缫丝机作业,成本低、效率高,被称为厂丝。
土丝和厂丝各有优缺点,可应用在不同的方面。但是柞蚕丝这个行业,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收茧儿的问题上。只要你手里有货,销路就不是问题。所以哪家收的数量多、质量好,哪家挣的钱就多。
自从“三合永”率先使用上打租的方式跟茧农签约,收茧儿的问题基本有所保障。但是其他各家纷纷效仿之下,“三合永”也没吃上几年红利。如今日本子又搞出来个买地、承包山场的法子,相对于从源头上逐渐蚕食了放蚕的山场,再加上蓄意的收购,搞的本土资本在蚕茧儿的收购过程中也屡屡受挫。
其实不单单是柞蚕行业,整个东北的工商业都面临这种情况。很多地方的工商业者为了保证自身利益,都纷纷成立了商会。在海城,自古就有三籍会,即山东帮、山西帮和直隶帮的商贾所组成的共同团体,总部就设在海城大南门里的山东会馆。
会馆在起初的时候兴建于京城,其主要职能是为了给同乡的应试子弟提供临时住所或同乡聚会所用,所以又被称为试馆。光绪三十一年之后,满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会馆的作用也逐渐转向为同乡的官僚士绅或者同行业者的行会聚集之所。光海城一地就建有三家会馆,分别是山西会馆、山东会馆和直隶会馆。
海城的柞蚕行业商会,就是山东资本和柞蚕行业的工商业者为了对抗其他资本而建立的攻守同盟。“三合永”作为山东资本的翘楚,自然也要参与其中。成立商会的意义在于议定市价、制定行规、互相帮扶、资源共享、合理分配利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