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绑票(1 / 2)
掖县城南二十里,有一个地方叫柞村镇。柞村镇的地界内,有一个小村庄叫郭家庄子。
郭家庄子虽然叫郭家庄子,却没有一个姓郭的人,只有“刘、周、满、由”四大姓人家,再加上几户外来到本村落户的人家,共计两百余户,至于它为什么就叫郭家庄子,问谁也说不上来。而“由”姓在郭家庄子里是最小的一姓,仅有三十余户,二百来口人。
在这三十余户人家里,有一位由老太爷。
由老太爷虽然被称为老太爷,其实年纪并不老,时年仅仅四十来岁。之所以称其为老太爷,是因为论辈分,他真的是端肆的老太爷。
说到辈分这个东西,端肆只知道他爹叫爹,他爹的爹叫爷爷,他爷爷的爹叫太爷爷,那么他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就闹不机密了。
关于这个事儿,端肆曾经问过很多人。结果说叫什么的都有,有的说叫祖爷爷、有的说叫老爷爷、还有的说叫老祖、老太爷等等,反正颠来倒去也跑不出去在“爷”这个基础上加上“祖”“太”“老”这几个字的自由组合。其实端肆个人倒是最倾向于“太祖爷”这个组合,但是端肆也知道他们家祖坟上压根儿就没长那棵蒿子,非要楞往上靠,保不齐是要被杀头的。
其实按照汉朝的大辞赋家、思想家扬雄的说法,有个名词叫“九属”,即九代直系亲属的称谓应该是: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所以爷爷的爷爷应该叫高祖父。但是端肆觉得高祖父这个称呼似乎有点太文艺了,用在官方书写中倒是无可厚非,用在叙事中还真不太合适,于是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老太爷”这个叫法。
由老太爷姓由名方,娶妻周氏,从老太爷那儿论,就是端肆的老太奶奶。老太奶奶先后给老太爷生了一女二子,但是老太奶奶死的早,几个孩子还没成亲就撒手人寰了,连隔辈儿人都没见过。老太爷中年丧妻,也未曾续弦,独自一人把三个孩子拉扯大。
其时,老太爷的长女已经出嫁到邻村郭家,育有一子叫郭聚祥。长子由兆选成家也早,成家之后就分出去单过了。次子由兆盛,生于清德宗光绪八年,也就是公历的一八八二年。同年出生的人还有罗斯福、宋教仁、冯玉祥、蔡锷和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克里斯蒂安莫胜森,逝世的人中最有名气的就要属达尔文了。
由兆盛就是照片中的老人,也就是端肆的太爷爷了。那一年是庚子年春,他老人家刚满十八岁,还没有成亲,依旧跟着由老太爷一起过。但是他老人家的亲事早就谈妥了,女方是村里外来落户的王家丫头,成亲的日子也订好了,就在庚子年腊月。
郭家庄子里仅有一条长街贯穿着整个村庄,长街居中有座关帝庙。关帝庙占地不大,只有一进院落、一座大殿和一小块空场。大殿之内供奉着关老爷的坐像,还有标配的关平、周仓、赤兔、偃月和一块“忠义千秋”的匾额。
闲不闲的时候,庄子上的人愿意到关帝庙里拉拉家常,一来二去,这座关帝庙就成了村民集会的地方——村公所儿。
此时的夜已经深了,关帝庙里还隐隐约约透出昏暗的光亮。庄子里有头有脸儿的人物、德高望重的长者和多多少少管点事儿的人还都聚集在这里,你一言我一语的议事,另有一些好事之人散落在周围。而主事的人既不是村长、也不是地保,而是村子里的教书先生。
一般来说,教书先生是地方上最有学问的人,属于乡绅之列,声望很高。但凡地方上有个大事小情儿、红白喜事儿什么的,都要请教书先生出面主持。写告示、写祭文,打官司的状子,就连请柬、书信等等统统都要请教书先生代笔。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先生就更忙了,写春联,写福字,代写家书什么的都要管。反正就是动笔墨的事情吧,几乎是先生一个人包了。
郭家庄子的教书先生姓余,方至而立之年。余先生是外面聘来的秀才,而且是个鳏夫,发妻早亡,也没留下一男半女。早年间村学的老夫子病故,村里的乡绅宿老听说此人以后,就把余先生请到本村,继任教书先生。当时余先生刚刚丧妻,生活都不能自理,所以双方一拍即合。谈条件的时候,余先生也够光棍,钱的事好说,你们开价,我绝不讨价还价,先走着,娃娃们的教育不能耽误。
有人问,余先生不会是骗子吧,怎么感觉他这个秀才那么不值钱似的?其实余先生是哑巴吃了黄连——有苦说不出来啊。
那个年代的秀才,真的可以说是手无缚鸡之力,除了读书、写字、账房、打官司、在私塾里当先生之外,什么都不做。一是让他做他也做不了,因为不会做;二是会做也不能做,要的就是这个“范儿”。所以余先生的发妻一去,余先生真的是生活不能自理。不然村里的乡绅宿老能恨不得绑也要把余先生绑来,归根结底还不是想捡漏儿。
可是光有“范儿”不行啊,穿衣吃饭怎么办呢?好办,先生有辙。先生自己不起火,一日三餐由学生每人一天轮流供给,饭菜用食盒装好,由学生家长送去。
按照约定,每餐的标准是一菜一汤,通常早上是一个馒头一碗粥、一小碟咸菜或者一个咸鸭蛋,午饭晚饭是两个馒头外加一碗白菜豆腐什么的,偶尔也有面条儿烙饼,没有汤用稀粥对付也行。
每个学生家里轮到送饭的那一天没有不发愁的,私塾里要是来了新的学生,皆大欢喜,要是有一个辍学的,全班同学的家长都得哭。
吃饭如此,穿衣也是如此,除了贴身衣物,平常有个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的,也是请各家各户帮衬。在这样的年月、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的这些都可以被归纳到另类形式束脩的范畴之内。
灯油是非常宝贵的,值得点灯熬油来商议的,绝对不是小事。
以往要是有点事情请余先生出个谋献个策什么的,余先生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可是今天的这个事情,连余先生都嘬牙花子了。
什么事情呢?原来是村里有人被绑票了。
傍晚的时候,庄子上的一个老乡干完农活儿回家,被一个大汉拦住了去路。拦路的大汉三十来岁的样子,大高个儿、身板儿很厚实,红脸膛、络腮胡子、一脸的横肉,头上包着头巾,一条大辫子缠在脖子上,身上穿着大襟袄,刚开春儿就敞着怀,腰上扎着一条一巴掌宽的“腰里硬”,下身是缅裆裤,脚上蹬着靸鞋,一看就是练过把势的。
老乡原本走的好好的路,远远看见大汉的时候心里就开始发怵,刚要绕着走过去,那大汉已经迎上来把他叫住了。
“嘿!爷们儿,是郭家庄子的吗?”大汉瓮声瓮气的问道。
听见大汉一句晴天霹雳般的喝问,老乡登时吓的一哆嗦,连忙结结巴巴的答道:“回、回好汉爷,俺、俺就是、是郭家庄子的。”
听到“好汉爷”这个称呼,大汉的脸上露出一丝耐人寻味的表情,低头审视了自己一番,“嘿嘿”一笑才又问道:“识字不?”
“斗大的字不识一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