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已删减敏感内容)(1 / 2)
“所以?海圣人最后说什么了吗?”
“完全没有,海圣人昨天跟个木头杆子一样,就站在殿上,什么都没说,如果不是他还有呼吸,我差点都以为他死了呢。”
“真能忍啊,不愧是圣人。”
“欸,别这样嘲讽,别人圣人的地方还是真的圣人的只要不涉及到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啊真是个万能的说法。”
李贶生听见纪和顺似乎有些感叹的说法,想了想,没有继续反驳,转头一口吞下了手中剩余的小半个馒头。
根本上来说,他们和那位海圣人不是一路人,如果从他们的立场出发的话,那么,无论怎样嘲讽海圣人其实也不为过。
反之亦然。
海圣人是圣人,他宽仁,慈善,对于平民来说他就是那个来拯救他们的青天大老爷,海青天的名号可是曾经响彻于两江地区每一个破产农村的。
可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海瑞本人所奉行的圣人之道。
他是文人,是儒生,是来牧民的不是来跟一群泥腿子混在一起的。
海瑞当然会去帮助,拯救那些贫困,饥饿的百姓们,但前提是,他必须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大老爷,百姓们只有附身请求他来拯救的份。
他可以让百姓不对自己磕头,但前提得是百姓得先磕了头,然后他才会去将磕头的百姓搀扶起来。
相比之下,宫内派,禁卫军派等与老师相近的人则几乎是截然相反的。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表现出一种对于苦难的漠视和冷淡态度,对于百姓遭受的苦难他们并不在意,甚至显得异常残忍和冷酷。哪怕是李贶生,他在苏州做调查的时候,看见那些纺织工所遭受的磨难时,或许他内心会有些触动,但在表面上,他也绝对不会轻易插手。
他们这帮人都奉行着一个理念,他们是先锋,是开路者,是引导者,但本质上,真正的行动仍然需要百姓们的自发,面对苦难,他们则宁愿袖手旁观,也要等着百姓们自发进行反抗。
还是李贶生自己的例子,在苏州,他就是等到了纺织工自发起义之后,他才选择了介入。
磕头的人让他们磕去吧,反正人的腰弯久了会累,人的头磕久了会痛,等到他们感觉到累,感觉到痛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开始思考,开始起身,开始尝试着让自己不去做这些事情。
故此,宫内派和禁卫军的人们,常常显得是那么冷漠和残忍。
他们和海瑞不是一路人。
“那接下来陛下打算怎么办?海圣人不动,那帮文官的高层估计也不会动吧,那群老人,一个比一个谨慎,生怕这是引蛇出洞,总得让他们动起来,这立宪才能谈得下去吧。”
坐在一旁已经吃完了饭菜的彭廉甫突然开口说到,话语里的内容正确到让李贶生和纪和顺都忍不住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