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桓温出征(1 / 2)
长安城里响起了悠扬的打更声,预示着已经是将近子时。
通常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已经安歇入睡,可从北方来的一骑快马打破了这份宁静。
这个飞驰而来的人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阻拦,所有守门的人从远远见到他时就慌忙给他让开了道路,让他一路从城门到了未央宫。
背后三道红旗,这在秦国意味着这名信使身上带着的是最高级的军报,任何人不得阻拦盘查,一律放行。若是耽误了信使赶路,那可是要直接被抓到天牢里慢慢审问的。不管是不是有意,反正再出来能剩下半条命都是烧高香了。
苻融刚刚收好了一天批阅的奏折,准备回到自己的府邸上休息。然而侍卫这个时候进来通报。
“大宗正,朔方传来紧急军情,信差已到了宫门口了。”
“请他进来。”
“是。”
黑衣人见到未央宫里空荡荡的也没有外人,便直接摘下了面罩。苻融一眼便认出了他的身份,这是邓羌的一个家丁,很受邓羌的信任。
见到信使的面容,苻融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禀大宗正,刘卫臣反了。”
造反的消息并没有引起任何的波澜,反而让苻融长舒了一口气。
“这么快就搞定了?太子殿下办事果然稳妥。今晚你且休息一夜吧,明日一早你辛苦一下,把消息再送到潼关那边大王的手里。”
“大宗正哪里话,这些都是小的应该做的,谈何辛苦。”
第二日一早,这位邓羌的家丁又一次风尘仆仆地开始赶路。然而就在他出城不久后,又有两路人马也悄悄出了城,飞驰而去,其中一路向东,一路向南。
城楼上,苻融穿着便服看着两队离去的人马,一副有些兴意阑珊的样子。
“没露出马脚吧?”苻融冷冷地问了一句。
“大宗正放心,都是当初太子殿下的人过手的,绝对没有问题。”
“嗯?”苻融目光凌厉地看向回话的手下,威压极盛,仿佛一个随时要爆发的火山。
“怎么?是不是出了问题,你就准备把责任推到太子的头上,自己置身事外?”
这名手下一听苻融这个语气,吓得立刻跪了下来,语气慌乱地说道:“冤枉啊,属下绝无此意。属下只是觉得太子的那些密探从未失手,想让大宗正放心而已。大宗正放心,若是出了问题,属下愿一人承担罪责!”
苻融懒洋洋地打了一个哈欠,没有再看他。
“燕国和晋国的探子已经送走了,后面可就没有我这个大宗正什么事了,就让大王和太子他们去操心把。算算时辰,母后差不多已经起了,我该去请安了。”
数日后,晋国,姑孰城。
这里本是一座不大的小城,也没什么人口。可此时却是人流密集,旌旗密布,十万大军蓄势待发,只等桓温一声令下便挥师向北。
在桓温的帅帐里,所有的高阶将领齐聚于此,商议关于北伐最后的一些细节。
“相爷,末将还是觉得,秦国那边需要多些兵力防备,仅仅一万人把守洛阳如何抵挡那十万秦军啊?况且相爷骤然将北伐军人数从五万增加到十万,粮草运输一旦被秦国阻断,后果不堪设想啊。”
说话的是桓温的部将朱序。此言一出不少人都默默点头附和。秦国在潼关的兵力给到大家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然而桓温却只是微微一笑,一切成竹在胸。
“不急,我们且再等几日,秦国一定会从潼关撤军的。”
“相爷”朱序很焦急,如果按照最初的行军计划,那么时间非常充裕。桓温突然增兵的决定给到后勤补寄的压力太大了,很多事情必须提前。
“照相爷的计划,泗水和大野泽的三百里水路,以及济水和黄河的水路需要打通。若是想要入冬之前完工,就不能再等了啊相爷。”
“最后三日,再等最后三日,若是三日内还没有秦国从潼关撤军的消息,我们也不必再管,直接出发。”桓温信誓旦旦地说道。
桓温没有再理会朱序,转过头闭目养神起来。此时行军参谋郗超正在清点物资,一听到朱序说要打通济水和黄河,郗超直接放下了手里的册子。
“打通济水和黄河?这是什么时候定下的计划?之前不是说好了沿着黄河一路向西进军吗?”
“这是前几日定下的,本相记得,这还是景兴提出的计策。怎么,本相如今采纳了难道反而有不妥吗?”
郗超急忙解释说道:“并非如此,属下只是惊讶为何突然改变原本的计划。”
“你不在建康,不知此事也是正常。王谢两家不知怎的突然对此次北伐的态度大变,原本百般阻挠的两家竟然鼎力支持了。虽然不知道为何如此,但终归是好事,至少不用苛求一年之内结束战事了。我们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辎重运输安排好,等来年万事俱备,一举拿下邺城。”
“可是相爷,我们并未准备冬衣啊。若是燕军趁着凛冬之时拼死反击,我们抵挡不住的。”
桓温不慌不忙地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交给郗超。
“这是王坦之那个老酸儒写给老夫的信,冬衣的事他会负责筹备。只要入冬之前能送到前线就行,此事不用着急。”
“报!!!相爷,有密信从长安送来。”
“直接念。”桓温很自信,这条密信里的内容一定就是他一直等待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