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大宋救灾(1 / 1)
八月江湖秋水高,大堤夜坼声嘈嘈。
前村农家失几户,近郭扁舟屯百艘。
蛟龙婉蜒水禽白,渡头老翁须雇直。
城南百姓多为鱼,买鱼欲烹辄凄恻。
站在城楼上的沈峰望着这城外凄惨的景象想到了刘攽的那首诗。无论在任何时期,天灾永远是对人类的最大威胁。这里只有损失大小的问题,没有损失有无的问题。更何况在这一时期通讯本来就不容易,这天灾一来就更困难了。
扬州府在第一起洪水发生的小半个月才得到消息,那时还不能确定洪水的规模,等长江北岸各州县通报上来的消息汇总到一起已经是过了快一个月了。你还别嫌速度慢,北宋时期在古代跟各朝代比算是科学救灾的开创者了。你要问为什么是北宋?无他,唯手熟而。
北宋自96年至1127年的167年间,大大小小各种有记载的自然灾害共计846次,闹过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其中水旱灾害次数占北宋总灾次的58%。自然灾害区域性的记载,京师和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频率较高。其中水旱灾害不仅发生频繁,而且危害大,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河水决溢或者降水持续时间较长,不仅会使将要收割的庄稼减产,还会延误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使农作物无法正常播种或收获,给以农业为主的北宋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翻开大宋历史会发现北宋和南宋加一起319年,据不完全统计,两宋统治期间,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发生了434次,平均每年14次,其中23次发生在北宋。这也在一方面说明了自然灾害频发对大宋的影响。
北宋时期的救灾程序包括三个方面,民户报灾是第一步,其次是政府的检灾和抄札。三个步骤环环相扣,体现了北宋时期救灾程序的严密性。诉灾即灾害发生后,百姓第一时间向当地政府报告灾情,寻求政府的救助。
地方在接到诉灾后,要去检查灾伤情况,这就是第二步检灾,也称检视。检灾分两步进行,“令佐受诉,即分行检灾”,然后“白州遣官覆检”。灾情特别严重的,“有免覆检者”,后“又以覆检烦扰,止遣官就田所阅视”。作为皇帝居所之地的京畿地区,政府派遣专门的官员前去覆检。
抄札是检灾的最后一道程序。县级官员以及相关基层人员,登记受灾人口情况,预估受灾程度,为将来的赈济和救助做好基础工作。
政府的抄札过程也是有时间规定的,一般不得超过十月。这是因为北宋时期六、七、八月份均有农作物成熟,只是时间不一,民户受灾就要接受检灾和抄札,而这两个过程就需要消耗一些时间。如果中间还要重新检灾和抄札,整个的救助时间就会被拖延,民户很可能就会遭遇饥荒等问题。抄札结束就表示灾后救助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是具体救灾措施的实施了。
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洪水来了只有逃难。政府能做的具体救灾措施也只剩下安置流民了。不要低估了安置流民的难度,这在古代如果把流民安置好了,那救灾就算是成功99%了,剩下的1%就看老天爷何时能结束天灾。想要安置好流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住、医的问题。
关于灾区的粮食来源问题主要依靠的就是常平仓、义仓、广惠仓等粮仓的积累,再不济就要调取其他地方的粮食来补缺,在北宋时期,政府在灾害救助中针对粮食的政策就有很多,包括施粥、赈济、罢官籴等。施粥是古代政府采取的最急切的救灾办法,北宋统治者也用施粥的方法赈济灾民。
北宋时期为灾民准备的住所一般是由政府出资建造,有时也售卖官屋。灾害过后的的并发症之一是疫病,经常是由腐烂的尸体所引起的,北宋政府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视尸体的掩埋。某种程度上讲,瘗埋尸体虽然是一种政府专门的救灾政策,对于防止疫病,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与此同时,一些进步人士对医药卫生知识的宣传也对疾病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
当然,这都是在一切理想化的状态下运行的。中间没有贪官污吏,每个环节都顺顺利利,朝廷上下一心,百姓积极配合,最终能让逃到官府安置点的百姓生存下来。年轻壮劳力可以发配充军,老幼病残可以收容到养济院。
很显然,这都是不可能那么完美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农民起义。但是,不能不承认北宋时期的救助程序是在总结前朝经验的基础上越来越规范化和制度化,灾害发生后,有特定的模式,政府根据灾害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按照这个程序有条不紊的执行救灾措施,但是北宋政府对报灾、检灾等程序都做了时间限定,相较之下北宋救灾的效率有所提升。
总而言之,大宋的救灾在古代王朝中的排序应该是能够位列头几名的。只是在救灾原则上还是受技术条件和王朝思想的影响,认为只要百姓不流窜,农民不造反,士绅财还在就算是成功的救灾。
在这次长江下游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洪水中,长江南岸不明情况,长江北岸基本受灾面积要从北岸向北延伸数十公里。几十个村庄不知所踪,各州县还有部分因道路问题联系不上,据初步非常大概的推测有上万人死亡。要知道整个淮南东路的人口也就是三百多万人,而这次水灾只是覆盖了淮南东路靠近长江的北岸而已。
沈峰就这么久久站立在城墙上,他在前世也没亲身经过什么抢险救灾,看到的只是电视上人民子弟兵们的英勇身影和全国上下一心的众志成城。
虽然他知道他现在想在这北宋看到前世那种画面有点痴心妄想,但他还是不能够也不愿意接受整个扬州官府上上下下都觉得这次救灾还是相当成功的说法。更让他有点小小受了点冲击的是,就连他认为还有点爱国爱民之心的张河涛在刚出狱时也觉得这财产和生命损失不大,官府已经做的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