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第一把火(2 / 2)
司马光也紧跟着说道:“臣以为官家写好对策,请官家阅览。”这明显是有备而来呀。
赵曙也好奇司马光能有什么对策,于是让陈忠和接过扎子,当众读出来。
司马光首先首先引经据典、开宗明义,指出按照礼法制度,一个人是不能同时为两个父亲服斩衰之丧,小宗过继到大宗的孩子,就要以所继父母为尊,为所继父母服斩衰三年,为小宗亲生服期一年,为人后者为之子,不能过于顾念私亲,因为“圣人制礼,尊无二上”。
然后,指出秦汉以来,从旁支小宗入继大统的帝王,追尊亲生父母为帝后的,都受到当时和后世的讥讽批评,提醒赵曙不要效法这些不当行为。
接着,又指出前代旁支入继大统的皇帝,多半都是先帝晏驾之后,由母后或者大臣援立的,都比不上仁宗皇帝在生前就秉承天地之意,在众多宗室中选择陛下你,所以,仁宗赵祯对你有超乎一般的大恩德,提醒赵曙不能辜负赵祯。
又简洁明了的指出关键,提醒赵曙继承皇位的法理依据,是来自仁宗,如果陛下你不承认自己是仁宗赵祯的儿子,就没有继位的合法性。
再苦口婆心地提点赵曙,虽然濮王于官家你有天性之亲,但官家你所拥有的四海天下、可以由子子孙孙万世相承的大宋江山,则是先帝仁宗赋予你的,在这么大的利益之下,血缘亲情的亲,就该向尊低头的。
最后还体贴地给赵曙建议,可以给濮王高官大国,极其尊荣,三位夫人也可以改封大国太夫人。
赵曙听着听着脸越来越黑。曾公亮也忍不住了,这不仅上纲上线还引经据典了,随即出班拉回主题道:“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出继之子对其所继所生父母皆称父母。有何违礼法之处?”礼法规定了不管是亲生父亲还是过继后的父亲都是一样地位的父亲,这哪里违背礼法了?
曾公亮一番话语把皇帝和执政们的意图直接亮了出来,曾公亮还提议赵曙也可以效法汉宣帝、光武帝称呼亲爹濮王为皇考。
紫宸殿内一些官员已经察觉到,这政事堂的一派是和官家一伙的。于是想着新皇即位,自己也在官家面前表现一次。
有个叫孙固的太常博士,刚流露出附和官家的意图,就被蜂拥而上的台谏官们喷成翔。孙固的下场就在眼前,谁也不愿意落个“媚上”的名声。
不仅如此,时判太常寺的翰林学士范镇也接连出招。
范镇出班批驳了曾公亮称濮王为皇考的理论依据。他说汉宣帝是继承汉昭帝的皇位,汉光武帝则是继承汉平帝的皇位,在辈分上,宣帝是昭帝的孙子,而光武帝则是平帝的祖父,所以他俩勉强可以称自己的亲爹为皇考,但仍然被人议论不当,因为大宗之统不可绝。
陛下你既然称仁宗皇帝为皇考,又想称濮王为皇考,那就是两统二父,比汉宣帝、光武帝更为失礼,所以,陛下你应该依据《尔雅》及本朝故事,称呼濮王为皇伯而不名,如两制礼官的前议,像汉朝那样称皇考、称帝、称皇、立寝庙、序昭穆的行为,都不是圣明的陛下可以效仿的。
眼看形势于己方不利,赵曙打算暂时停止讨论怎么称呼濮王的问题。但这并没有阻止反对派们的进攻。
侍御史知杂事吕诲出班慷慨激昂的又是一顿输出。
首先批评赵曙不该朝令夕改,朝廷既然知道大家对濮王称亲事宜议论纷纷,就该参合众人意见,辩证是非,怎么能停止集体讨论呢?这不是反复无常吗?
接着又反驳曾公亮所说“所后、所生皆称父母”以及宣帝、光武都称亲爹为皇考的论点。汉宣帝、光武帝都是上承本宗,昭帝是宣帝祖父,光武也没有过继给元帝,所以他们才称亲爹为皇考,他们并没有两个父亲。
官家你想称呼濮王为皇考,那就和仁庙相同,是与礼律相背的。官家你能够从藩邸入继大统,南面称尊,都是先帝的恩德,诚心奉养孝顺太后都不足以回报先帝,怎么能枉顾大义去偏顾私亲呢?
接着还建议官家,应该早日降下诏旨,按照两制礼官讨论的结果,以濮王为皇伯而不名,这样才能让朝堂内外汹汹的议论停止,并杜绝邪论。
最后还提醒赵曙尊礼守法不要枉顾私亲,还把中书执政的“皇考”论,定性为惑乱人情的“邪佞”之说,建议英宗早日确定“皇伯”的称号,以免坊间议论有损圣明,不但会被后世讥讽,还会被四夷边陲小国看不起。
事到如今,紫宸殿内的讨论已经越来越偏题了。辩论的过程中开始进行道德攻击,开始从忠奸、正邪在道德上去否定对方。
显然新任官家赵曙已经控制不住局面了,而政事堂宰辅们也因为准备不足被殿内大多数官员们抨击的毫无还手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