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7章:华山论剑(1)之地泽二十四(1 / 2)
刘裕给李嗣源开出的价码究竟有多高?
首先,获得了王位和独立自主权,李嗣源将从一介将领,一跃成为一方军阀,在地位方面视线阶级方面的跨越,并且名正言顺的发展势力。
其次,李嗣源若是直接自己单干,哪怕宣布独立称王的话,以他的威望和权势,肯定没有多少人搭理他。
但成为南汉的附属国,那情况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顶着南汉的招牌,受南汉庇护,也不用怕会受到其他势力的针对,对于李嗣源来说是一大保护伞。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李嗣源将得到了一个绝佳机会,一个吸收李唐残部发展壮大的机会。
如今蜀隋秦三国共同出兵,李唐这艘破船是注定要沉了,可破船上也依旧有着不少遗产。
蜀国忘恩负义,背弃盟约,大多数唐众将都对此愤恨不已,所以相较于蜀国,大多数唐将更愿意投靠其他势力。
这也是为何明明蜀国先攻入了汉中,却为何有那么多城池挂起了秦旗的缘故。
大多数唐将心中还是心向李唐的,可唐国灭亡基本已经注定,而这时若是出现一个李唐的延续势力,类似于李唐延续了西凉军,并且能在各大势力的夹缝中生存下去,对于那些不愿降蜀的唐将来说也是一个新的选择。
以上三点中无论哪一个,对于李嗣源都有极大的好处,可刘裕却一次性都给了李嗣源,这样的价码显然比阳平关要重得多了。
刘裕之所以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给予李嗣源如此优待,除了为了得到阳平关之外,其实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争取联合抗秦的盟友。
既然李唐注定倒台了,那就将李唐的残余势力,整编成一个反秦的新势力,哪怕不彻底归属于蜀国,也依旧是属于反秦同盟的力量,这对于刘裕而言利大于弊。
更何况,只要李嗣源接受蜀国的分封,并将阳平关交给蜀国的话,那他的降秦之路也就彻底断了,今后只能在反秦的道路上一条路走到底了。
李嗣源虽被张松降了智,却依旧猜到了刘裕的用意,毕竟天上不可能掉馅饼,还是这么大的馅饼。
李嗣源若是没有野心的话,刘裕的条件就是在丰后十倍,对他来说也依旧是不值一提。
可李嗣源本就隐藏着极大的野心,如今还被勾出来了,彻底一发不可收拾,自然难以忍受这等条件的诱惑。
“阳平关只有一万守军,且无强将,若是没有援军的话,肯定是挡不住李存孝的大军的。
不如趁此机会,将阳平关交出去,不但保存了实力,还能争取大量的利益,并让秦蜀两国拼个两败俱伤,可谓一举三得。”
一念至此,李嗣源心中已经有了决断,睁开眼正色道:“张松先生,你回去后还请转告成都王,只要他遵守承诺,今后李嗣源定为其马首是瞻。”
张松闻言,顿时露出笑容,他知道李嗣源接受了他们的条件,阳平关保住了,他的小命也保住了。
就在张松游说李嗣源的同时,李存孝的五万大军也已集结完毕,正式向阳平关的方向进发。
于此同时,陇西三郡的战争也正式打响,毕竟秦军早早就集结好了军队,所以这三支大军的动作要迅速很多。
李唐如今全国不过十万大军,其中五万在汉中,三万在陇西,最后两万在羌地。
陇西总兵力不过三万,面对三路而来的六万秦军的攻势,哪怕陇西都督季(姬昌早有准备,却还是被秦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连战连败。
秦军兵分三路而来,姬昌首尾不得相顾,除了大肆征召新兵之外,只能将大半兵力都调来陇西郡,先死保一郡,企图先击败轩辕,而后在去支援两军。
姬昌已经做好在治所狄道,和公孙轩辕决战的准备,却不想中了轩辕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
轩辕假意率军直奔狄道而去,可半路却兵锋一转,直指陇西郡坚城河关。
守将没想到轩辕会来,猝不及防之下,仅仅坚守了半日,被公孙轩辕亲自率军攻破。
与此同时,汉阳郡阿阳城被龙且攻破,武都郡谷道、河池二城,也被吴起和孙灵明分别贡献。
开战后,仅仅第一日,就算四城沦陷,陇西唐军士气瞬间跌入谷底。
之后的情况也没有丝毫好转。
龙且攻陷阿阳城后,又先后攻取了成纪、略阳两城,兵锋直至汉阳治所陇县。
攻入武都郡的吴起和孙灵明,在又攻取了上禄城后,却并没有并未武都治所下辨城,而是北上攻入汉阳郡地界,并连下西县、望垣、上郭三城,兵锋直逼陇关。
陇关是陇西的东大门,汉初设关,因处陇山,故名陇关,又名大震关。
陇关本就易守难攻,不但五千唐军把守,守将还是李唐宗室将领,李凯。
龙且早早的派去了劝降使者,可此人却直接斩使,以表明自己誓死不降的决心。
李凯此举,直接改变了秦军的攻略计划,令吴起不得不向北上配合龙且,两军合力先啃下陇关这块硬骨头再说。
等吴起大军抵达陇关时,龙且已攻下汉阳治所陇县,以及秦亭和街亭两处要地,再也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后才兵发陇关。
吴起大军在南,龙且大军在北,两军南北夹击,勐攻了陇关三天。
三天的勐攻,使得陇关守军伤亡近半,可李凯却依旧不愿投降。
关内守军为了活命,最终副将李越,偷袭斩杀李凯,而后开关向龙且投降。
自此,陇西的东北两大雄关,陇关和河关,全都落入了大秦之手。
大秦得到了陇关和河关,在陇西已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稳赢局面,已经不需要再速战速决了,完全可以稳扎稳打。
所以,轩辕、龙且两军都放缓了进攻节奏,而吴起也率军返回,继续攻略武都。
连战连败之下,陇西唐军士气持续滑落,开始出现大量的投降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