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赈济的典范(2 / 2)
“把你家账本交出来,你们几个合计合计,张家捐多少合适。”丁思宇把球踢给在座的官员,却绝口不提他的意见。
那些官凑在一起琢磨来琢磨去,谁也猜不透钦差大人的心思,为了头上乌纱帽着想,干脆掏了张员外大半的家当!
张员外心疼得吐了血,一想不能光我自己倒霉,愣是把其他豪强富商拉了个清单,暗搓搓交给知事大人。
有张家这把尺子在,再加上丁思宇冷眼盯着,其他人也不敢太落后,捐出的钱粮大大超出了官府的预期。
他们捐的钱粮,包括朝廷调拨的赈济款,待到两日后户部跟工部的两位侍郎还有知事到了,丁思宇直接接个户部侍郎袁大人手中。
袁大人本来对皇帝着丁思宇个毛头小子前来赈灾,心中颇有微词。
没想到,这状元郎不仅比他们早到两日,且收获太大了,竟筹集这么许多粮食。
不仅此次赈灾足够,还有剩余。
这些多出来的粮食作用大得很,能给灾民安家,不用流离失所,外去讨饭。
袁大人钦佩不已,立即些陈条传给皇帝。
其实,要不是丁思宇担这个钦差大臣的名头,那俩位侍郎可比他官大两级。
夏思文本来在丁思宇到来那日,他就身成功退离开宁州回许州去。
一是放心不下弟弟的能力,二来想见一面自家外祖。
因此,在赈灾大部队到来的第二日,就启程回许州去了。
谁知,转天,刚晴朗没多久的滦州又下起雨来,一下就是一整天。
雨点打在青石板街面上,咚咚的响。
城外的空地上立起一排排帐篷,早已支起十几口大锅,隔老远就闻见了米粥的香气。
去文书那里登记,领牌,然后跟着差吏去各自的帐篷,人们偶有口角争执,立刻就有差吏上前解决。
这里有太医局派遣的数十名医学生和医官,药草也很充足。
除此之外,还有维持秩序的官兵,尤其是妇人孩子住的地方,一队队持戈来回巡逻,谨防有偷鸡摸狗的宵小闹事。
灾民人数众多,但一切井然有序,没有一丝混乱的迹象。
便是袁侍郎见此也颇为感慨:“本官为官几十几载,也看见过不少赈灾的场面,都是乱哄哄的没法提。年轻的状元郎办这赈灾的差事,办得比那些老臣不知高出多少倍!”
丁老将军很是自豪,不仅宇哥儿办得好,那年许州水灾,咱们的文哥儿也办得不差。
如今这些官儿都知道了年轻的状元郎不可小觑,谁也不敢阳奉阴违,纵然有人不服气,也只敢在心里抱怨两句。
因此,众志陈诚,宁州的官员跟朝廷来的赈灾官员一起忙活两个多月下来,那是丝毫不敢懈怠。
没有饿死人,没有生乱子,没有瘟疫流行,没有灾民的怨声载道,更是赢得了民众的好口碑,简直是梁国朝赈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