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圣人岂会言错(1 / 2)
太平历四千六百三十年二月十六日寅时
沁仙王朝国都正己城郊外
距离皇宫约七十里
拂晓将至,在郊外一段近期修成的宽敞官道上。两架由数百名沁仙王朝御林军护卫的“仙篆车”正缓慢的行驶其上。
车队正前方由十九名重甲骑兵分为两列,皆身披金甲,覆面金盔。领头之人极为魁梧,手持一面巨型沁仙皇旗。而后便是第一架由陛下亲自下旨调用的五驾宝车“螭龙辇”。
整架马车由一整根御花园中的“龙爪木”打造而成,车体通身雕刻图案。顶部更是刻有一整副彩绘螭龙祥瑞图。足以显示其尊贵的地位,今日车内贵客位同本朝诸侯。宝车两侧各有八位貌美侍女乘马等待吩咐。
其后便是四十八位轻骑紧随,象征王朝四平八稳,护江山万代。越过这四十八人便可看到第二辆“虬龙辇”同样雕刻整幅彩绘,但区别前车不同的是。本车并没有刻意的交代乘车之人的身份,因为在临天洲古籍之中虬龙便是龙子的象征。那么这驾马车之中的乘客只会有一种身份,那便是皇室成员。
第一架马车内坐有两人,身穿墨色儒衫的白发老人一拂宽袍,目光看向面前那个正对着窗外出神的秦洲年轻文官。
“孩子,你有心事?”
此时身穿官服的凡路听到老人口中的这句北秦官话,赶紧回过神。朝着书翀老先生行了一礼,回复道。
“回书夫子,凡路确实心中确有他事。但定不会影响今日对弈。”
老人随之轻吁一声,嘱咐道。
“亚圣曾言。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就算孩子你作为天下正二品入殿棋士也请切记万不可对棋弈之事分心,不管是在今日的临天一洲。还是在未来何地。”
凡路点头应下。
“凡路定将老先生的话铭记于心。路途且长,不知凡路可否以儒家弟子身份向夫子求教些学问?”
面对年轻人一转的话锋。老先生挺直腰身,正了正上衣。随后才点头答应。同时开口询问。
“北秦明朝以道立国千年,如今可闻儒家之言?”
年轻人闻言微笑着答复道。
“晚辈学识浅薄,尚以为礼无国界,应观善之处,梳其条贯,正而行之。”
看到老人笑言一声“善”后,凡路又接着问道。
“同样是夫子您提到的这句话。亚圣在提到棋圣弈秋之前,言道‘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您认为,天下弈道对于棋圣弈秋乃至我等后辈可为小数?”
对于凡路而言,面对这位如今天下继承亚圣文脉的陋室山主书翀,年轻人却提出这种近乎吹毛求疵的问题。实属有些不合时宜。然而老者依旧端坐如常,平声说道。
“棋弈一道包罗万象,千古未见重局。黑白纵横之间可容天地万物于一张方正棋盘。于我们棋士,上至君王社稷,下附天下苍生都是极致大道。
孩子,如果老夫没有猜错。你是想问即使是位高如亚圣一般的夫子是否也会留下不妥的道理。”
凡路点头行礼,以赔不是。
“还是瞒不过老先生,晚辈正是此意。”
“这方天下当然没有万确正确的道理。就算如今天我们认为千年前圣人们提出最正确,最无懈可击的道理。在千年乃至百年后又会是另一番解读。
道理总归是被人所解读,每个人对于同一个道理自然会有不同的解读。圣人之所以会是圣人,不仅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人性中的不足,更是因为他们提出自己对于此方天下的见解。但圣人并非完人,看待天下也不免会有局限性,为何儒家将文脉传承至今,便是要后辈学生能根据时代不同做到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儒道释三家之所以提出道理,并将他们编纂成册。目的就是为了让世人去讨论,去更正,去完善。如果道理变成了不能讨论的定论。那便与王朝律法无异,三家的道理是出发点是为了劝人向善,守正,自省。而并非一味的让人遵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己之非,守己之心。可谓道德。”
老先生语毕,坐在马车内的凡路竟有些回到学堂一般的感受。
“多谢老先生,凡路受教了。”
书老先生也是轻点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