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1 / 1)
在中国古代,周朝将国都的学校称为大学,地方学校称为庠序[1];从汉代之后,朝廷在三级的行政辖区内都办有学校,分别称为国学、州学、县学。过去的孩子在学校读书,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乐最为重要;“礼”主要是指“六礼[2]”,它是人们在不同场合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乐”主要分为音乐(乐器、乐理、乐德、乐语、乐舞[3];古代的读书人,如果礼乐没学好,他无法走入主流社会中;即使是在乡下,也有很多需要待人接物的场合,乡村还有公共的祭祀活动。总之,完全不懂礼乐,很难在古代的社会中生活,除非遁入深山老林。
古代的学校,当然有喜爱学习,勤勉的学生;也有好玩乐的孩子,不喜爱学习,贪玩及逃学。那么,精勤的学生对贪玩逃学的同窗是怎么看的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一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二章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三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大意:青色的衣裳,是学子的校服。能穿着青色的校服,端坐在学堂中学习礼乐,我心悠然而神往。(跟我关系好的那位同窗今天又没有来学堂即使我没有找你一起来上学,你怎么能不来学习音乐呢?(言外之意:能穿上青色的校服,能学习圣人留下来的礼乐诗书,这得多大的福分啊!你怎么能不来学习呢?
“嗣”读音“四”,《毛传》:“嗣,习也。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唐朝的经学家孔颖达疏曰:“纵使我不往彼见子,子宁得不来学习音乐乎?责其废业去学也。”周朝时期的读书人,都要掌握常用乐器的演奏方法,祭祀及重大典礼的音乐都由国子学的学生及朝廷官员演奏,以上达天听。乐器也是沟通神明的法器,因此都被慎重对待,《周礼》对乐器的放置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5]。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大意:青色的玉珮丝带,是学子专用的组绶。能带着这样的玉珮,端坐在学堂中学习礼乐,我心悠然而遐思。(跟我关系好的那位同窗今天又没有来学堂即使我没有找你一起来上学,你怎么能不来学堂呢?
唐诗中有很多关于玉珮的描写,诗句很优美,比如王维:“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贾至:“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这两联都是说退朝后官员们依玉珮之声有序地走向中书省处理公事。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大意:你现在贪玩而放纵自己,不上学堂,以登高到城阙上游玩看热闹为乐。你难道不清楚,一天不学礼乐,就如三个月不学一样的啊!
“在城阙兮”孔颖达疏曰:“登高见于城阙,以候望为乐。”(《毛诗正义》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孔颖达疏曰:“一日不见此礼乐,则如三月不见兮,何为废学而游观?”(《毛诗正义》
结语:在中国古代,真正的读书人也是一个在儒家法门中修炼的人;能被上天安排成为读书人,走“修、齐、治、平”之路,也须要很大的福分,因为修炼的人是最珍贵的。这首诗是一位精勤的学生对贪玩逃课同窗的劝告和冀望,因为他真正明白了学习礼乐的重要。对于过去的读书人来说,“礼乐”就是他们必须遵循的“法”或“法理”。一个人从小就修习正道之理,他将来长大了做事行为也会是正的。
注释:
1、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亦泛称学校。《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2、六礼:《礼记.王制》:“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3、乐舞:《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大意:用乐德教育国子使其具备中正、和顺、恭敬、勤勉、孝顺、友爱兄弟的德行;用乐语教国子使其掌握比喻、称引古语、背诵诗文、吟咏诗文、提起话头、应答叙述的语言技巧;用乐舞教国子学会《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等舞蹈。
4、孤子:《礼记.深衣》:“如孤子,衣纯以素。”东汉经学家郑玄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
5、《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去其一面。四面像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县。”文中的“县”是“悬(悬挂”的通假字。
6、《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大意:古代的君子,身上一定要佩玉。右边佩玉的铿锵鸣声应合于五声中的徵音或角音,左边佩玉的铿锵鸣声应合于五声中的宫音或羽音。趋走(小步疾行时的节拍应与《采齐》乐曲相应;正常行走时的节拍应与《肆夏》乐曲相应。向后转时,走的路线应是圆形;能右拐弯时,走的路线应呈直角。前进的时候身体应略向前俯,倒退的时候身体应略向后仰。如此这般地行走,才能使佩玉发出铿锵的鸣声。正因为君子在乘车时能够听到鸾和的铃声,在步行时又能够听到佩玉的鸣声,所以一切邪僻的念头也就无从进入君子的心灵了。
7、《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大意:君子如果没有特殊原因,玉不离身,因为君子是以玉来比照德行的。天子佩白玉,用玄色的丝带;诸侯佩山玄色的玉,用朱红色的丝带;大夫佩水苍色的玉,用素色的丝带;太子佩美玉,用杂色的丝带;士佩瓀玫玉,用赤黄色的丝带。
8、挑达:“挑”读音“刀”(根据《康熙字典》注音及《平水韵.豪韵》。《太平御览》卷四八九引《诗》作“挑兮挞兮”。一说轻薄放恣貌。朱熹《诗经集传》:“挑,轻儇跳跃之貌。达,放恣也。”晋朝干宝《搜神记》卷五:“蒋子文者,广陵人也,嗜酒好色,挑挞无度。”明朝唐顺之《〈福建乡试录〉后序》:“及周之衰,则溱洧之郊密迩王畿,且学校堕坏,士人挑达而缺于礼。”《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却说那狄希陈的为人,也刁钻古怪的异样,顽皮挑达的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