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乌克兰地区地名汉文化(1 / 1)
1479年5月开始,从立陶宛获得的省份和城市被逐个更名。
首先,以库尔斯克为首,由伏宁县、库尔斯克、哈尔科夫,以及梁赞国内叶列茨城组成的省,改名为欧东省,这里是传统意义上欧洲的东部边陲,即“乌克兰”一词的本意。对于喀山国来说,该省份不仅现在不当做边陲,未来也不会成为边陲,所以改名为欧东省。
其中的伏宁县,原名沃罗涅日,是1469年马合木达克消灭大帐时收复的城市,“伏宁”是伏尔加河安宁的意思。
早在十一世纪左右,库尔斯克是基辅罗斯的一个要塞,当蒙古人到来时,这个要塞被理所当然的消灭。随后的两百年里,库尔斯克的中心地区重新被周围的村庄汇集成了一个小镇。立陶宛夺回库尔斯克后,在小镇的中央建立了一个木制的小城堡,重新命名为库尔斯克。现在喀山再次将其夺回,于是命名为“再城县”,标志着这是一个重新建立的城市。
哈尔科夫则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命名为“望西县”,叶列茨由于还在梁赞公国的手里,所以并没有将其列入改名城市之列。
然后是以鲁备涅为首,由鲁备涅、佩列亚斯拉夫、波尔塔瓦三个农业县组成的“聂东省”,因为鲁备涅是露西亚林地与黑海的中间带,固鲁备涅更名为“林海县”。佩列亚斯拉夫本意是“汲取(基辅的光荣”之意,保持其意境,更名为“业政县”,由来后面会讲到。波尔塔瓦本意为港口,所以命名为“聂港县”。
与聂东省对应的是在第聂伯河西面的聂西省,聂西省以基辅为首,外加奥夫鲁赤、日托米尔、切尔卡瑟三城组成。
基辅是唯一一个没有更名的城市,仍然称作基辅县(kiev,汉文写作“基辅”,取“基业初创,辅政坚城”之意。佩列亚斯拉夫便是取其意的第二字为名。
其余诸地分别更名为麦盛县、黑麦县、君克县。
第三个被汉文化的立陶宛省份是切尔尼科夫大区,因其省份覆盖了大部分杰斯纳河流域,所以该省汉文化后称作“诺然省”(取乌克兰语的意思“正确”。
切尔尼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黑色,切尔尼科夫就是蓝莓的意思。于是省内的切尔尼科夫县就被改名为“丛莓县”。
西维利亚本意已经不可考,有人说西维利亚是东罗马时期留下的名字,也有人说西维利亚是过去一个公爵的名字,伊尔哈木实在找不到来源,便用俄语简单的翻译了一下,就是“女巫之地”的意思,又因为西维利亚建于河边,于是,西维利亚被命名为“巫州县”。
最后是该省最为年轻的城市雷利斯克,虽然被叫做“斯克”(俄语中,地名后缀的斯克相当于中文地名中的堡,但却只是一个十分简陋的小山寨,通体木质结构,依托深林而立,伊尔哈木便将其称之为“寨县”。
最后命名的两个城市是扎波罗热和英吉尔。
英吉尔是现在喀山王国唯一的出海口,实际的发音是亚克尔曼,是一座很小的港口城市。伊尔哈木对其抱以了很大的期望,所以将其命名为“太津县”。另一个时空中,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亚克尔曼仍然是一个几万人口的小县城。但本时空喀山的崛起将彻底改变它的命运。
扎波罗热是一部分哥萨克人的老家,是至今为止最大的哥萨克聚集地,自占领扎波罗热以来,成群的哥萨克人就不见了踪影,与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不同,扎波罗热的哥萨克通常以轻舟、轻步兵队伍劫掠百姓和商队,当官军来剿时,他们又迅速四散开来,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没有卫星的文艺复兴时期,他们就像一个个幽灵,游荡在第聂伯河的下游。
过去,他们在克里木汗国直至切尔克西亚一带的国境线周围反复横跳,在切尔克西亚被马合木达克敲打之后,克里木汗为了讨好喀山也加大了对哥萨克人的围剿,但围剿的结果就是这群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哥萨克人,在克里木汗国彻底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然,纵使是进剿之后,哥萨克人的劫掠也从没有断绝过。
第聂伯河在扎波罗热县绕了一个大圈,扎波罗热北东南三面都被第聂伯河所包围,哥萨克人可以通过轻舟在第聂伯河中来回游击,使得过去的立陶宛公国与克里木汗国即使坐拥第聂伯河这个水运优良的大河,也不能充分的利用航运带来的好处。
每每想到这,伊尔哈木就兴致全无,命名的工作也被搁置了下来,直到除了扎波罗热所有的城市都已被改名完毕。
伊尔哈木知道,时候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绝不能容忍这样嚣张的匪人存在于国家中。为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这股不能小觑的势力必须要及时铲除!
捏了捏头上凸起的青筋,伊尔哈木抄起自己的大印,向太武府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