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BJ时间 3、初见世面(1 / 1)
3、初见世面
方块刘和lina是比费尔牧早进来的编辑,他们也在郝师傅手下,一个负责科技板块,一个负责艺术。因为都是郝师傅招来的,所以都算是她的嫡系。费尔牧因为一无所长,没有特别偏向的领域,反而负责的内容更庞杂,包括采访、封面选题,以及催各类约稿。
其实费尔牧大概明白,郝老师虽然对自己不错,但对自己真正的能力还一无所知。在她看来,招一个对文字有热爱的年轻人,不但能解决工作热情的问题,也有可能给团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新鲜血液。而原有的团队呢,除了创始人带出来的那一批,其他人真的,谈不上对这家杂志有什么热爱。
再加上中间发生过不少乱七八糟的事情,导致大家人心不齐;遇到事情时,很明显可以感觉到,人人都想着各自飞,很少有人真的愿意团结一致。对于新人费尔牧来说,则是另一种状态。文字工作是他梦寐以求的,于是,不管是做什么,都自带马达,似乎永远都充满动力,根本不用别人督促。
而这正是郝老师觉得,《bj时间》最缺乏的。
“流程编辑是成长最快的职位,因为你会了解所有人在做的事。”郝师傅这么说,并不是在安慰费尔牧,她确实是把他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郝师傅自己最不擅长的事,就是与人打交道,她不喜欢与人周璇,也不懒得理自己不喜欢的人,于是,她期望着,费尔牧能够帮她把所有烦人的人和事,一股脑都给包圆,这样她就可以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且,只须关注内容本身,再也不用管那些琐事。
现有嫡系的人里,lina一心沉在艺术这个领域,只关心画展和新奇诡异的行为艺术,对人间烟火一窍不通;方块刘则对数码情有独钟,奈何《bj时间1》是一家生活类杂志,数码或者科技并不是他们的重点。
某种程度上来说,lina其实是个艺术家,不是纸面上那种艺术家,而是实打实的艺术家。多年之后,她曾经深度参与过一个项目,把一个乡村,改造成艺术馆。那个项目,费尔牧只在书上见过成型后的报道,简直让人热泪盈眶。
而方块刘呢,则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死理性派,思想的根子上,还是那种公知类型。在还没有经历过太多社会毒打的费尔牧看来,方块刘这种人,属于典型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如果没人管,或者说没有什么组织约束着,早晚要干点反社会的大事出来。
费尔牧则兴趣比较庞杂,电影、文学、新闻、社会话题,都有涉猎,同时也都有一定兴趣和观点,这点和郝师傅还有点像。他们俩的区别是,郝师傅研究的更学术,费尔牧关注的更市井。郝师傅可以称之为学者,而费尔牧则只能勉强除味杂家。就是说,一个是把学问越做越精;一个是越学越杂。
于是,首先落到他头上的,就是市井味十足的街头采访。采访的好处之一,是会认识一堆有头有脸的人物,虽然这些人物并不一定认得你。这些事情,正是费尔牧梦寐以求的,他来bj的目标之一,就是认识一堆电视上的人。不管这些人是正面人物,还是什么边角料,只要有点虚名,对于慕名而来的费尔牧来说,就够受用了。
费尔牧很快就认识了当时文艺圈风头正劲的一堆人物,比如王先锋,老七,罗永好,蒋荒舟,斯航,是的,那时候他们还没大红大紫,还都只是普普通通的文艺人士。不像现在,个把人随便发个微博,写条朋友圈,就能搅动第二天的舆论场。
而且,那时候大家都还算单纯。不像现在,随便一个名人,搞点什么合作都是商业化,上来就问多少钱。那时候,还是可以讲感情,盘一盘关系的。如果你跟一个名人很熟,可能邀请他免费参加活动。而对他来说,出来露脸也就是玩,不存在什么功利目的。不像现在,恨不得名人放个屁,都要卖出几个不同场次的价来。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位是王先锋,他号称博客第一人,从25年火到215年。费尔牧认识他的时候,他正在筹备t恤品牌,利用自己在网络上的号召力,征集粉丝创意图案,然后集体制衣,再卖给粉丝。这个模式,如果晚几年,就是轰动一时的“共享t恤”啊,可惜生不逢时,除了“黑猩猩”(他的粉丝追捧,一直没太大市场。
罗永好那时候还在教英语,刚刚创业,用各种奇葩语录给自己打广告,同时经营着一个自由主义网站,时不时被政府封杀。蒋荒舟年龄还小,在清华大学读书,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但心态还保留一些纯真,不像后来开始走起了名媛范。至于斯航,也是另外一个状态,每天撸猫、读书,分享读书心得,像个置身事外的得道高僧。哪像现在,综艺节目上得欢,电影也客串了一把。
费尔牧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还都是很可爱的人。
名人这东西,就是当你认识的时候,觉得好像也没什么用;但当你想起来,准备借来一用的时候,如果发现不认识,就麻烦大了。这种感觉,就像是高端卫生纸,你看着像个摆设,但放到合适的位置之后,关键时刻,还真能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