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富国抚民之法?(1 / 2)
面前这个年轻县令,脚步沉稳有力,双眼炯炯有神,他的表情坚定而自信,内秀蕴藏,举手投足都流畅自然,只是站在那里,便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到信服。
而在他面前,明明只是干瘦,孤苦的老者,却没有半点儿的情绪外漏,在他身上似乎察觉不到丁点人性,他更是没有独自面对这洪流的怯弱,当然,也没有什么自信坚定种种的人性化描述。
他就只是站在那里,如同一颗古树,一株草木,一块山石。
似乎对他而言,刚刚的倾盆暴雨,入目可见的汪洋洪流,百姓的绝望哭嚎,和吃饭喝水、出门上街一样,并没什么“不同”。
“忘记了?”
年轻的知县打量了片刻,不由得倍加疑惑,“老丈是有什么病吗?这才被家人抛弃?老丈尽可放心,大宋以孝治天下,若真有不孝后裔,本官定会将此贼獠,刺字配军!”
“刺字配军?”老者并未回答年轻知县的疑问,只是接过话题问道:“你们崇文抑武,将武将唤作杀才,粗鄙武夫、把为国征战、戍边的将士称作贼配军。”
“既要让他们征战沙场,守护疆土,又从身份和人格上贬低。将犯事有过错的人,发配军中,这样的宋军,真的能有战斗力吗?”
年轻知县顿时愣住,盯着老者沉默未语。
良久,他才犹疑问道:“老丈,曾在军中?”
“我就算站在这巨石之上,也知道这河里的鱼虽然不能离开水,但也不能生活在这浑浊的洪流之中。”
“肉眼能观测到的事情,难道非要成为鱼,才能说出来吗?”
年轻知县顿时肃然,“介甫受教!”
但很快他又叹道:“老丈说的对,这的确是我大宋弊端,想我大宋,坐拥百万之军,承载汉唐遗志,却拜辽为兄长,区区西夏一地,却让……”
“罢了罢了……”知县洒然一笑,忽然升起浓烈的激情和抱负。
“但这些弊端,不日将来,将会一扫沉疴!汉唐之风,也会临我大宋!”
此刻。
朱棣能深切的感受到,身旁这位知县涌出的无穷自信,这是从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志向,并且他深切的认为,这个志向他未来定然可以做到。
他无奈一叹,熟知历史进程的他,自然知道北宋的命运,但眼下他也只是梦回大宋,虽然可以做到真正的身临其境,但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而接下来。
这位老者便被知县带到了暂时的安寝之地。
虽然在城外,但也临时搭建好了帐篷,幸而是夏天,暴雨过后,凉风习习,如果没有灾情,定然清爽惬意。
这位知县从最开始安置好灾民后,之后就没有再停留过,就算偶尔露面,也只是匆匆而过,应该在外面一直忙碌。
而朱棣却也越加奇怪。
自己观察的这个老者,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他一直很平静,有时候坐在那里,就是一整天。看得久了,朱棣甚至觉得看木头都比他有趣。
逐渐的,朱棣开始通过他的视角,观察附近灾民的动向。
一些年轻力壮的早已经被抽调走,想来是去跟着治理灾情,妇人们也去生火做饭,留在这里的大部分都是老弱婴幼。
终于有一天,那位第一次露面的知县又出现了,却是告知众人,他亲自选择了一块地方,可以自建家园。
经历过灾情,正处于茫然惶恐的人们当然欣然接受,并且对这位新的知县,报以最大的感谢。
很快一座座新的茅屋开始建设,但老者却一直没动。
“老丈,要不要也帮你盖一座,见你似乎无处可去。”
知县从忙碌中抽开身,很明显,他还记得这位老者,亲自来到他身边询问。
老者本想摇头,但看了看自己苍老的身体,似乎有些无奈,只能点头同意。
“无功不受禄,见你们一直在修提拔,有些巨石用人力移动还可以,但在某些特殊地段以及位置就很困难,用这个方式吧,省些力气。”
老者说完,忽然拿起树枝,在地面上画了几个圆圈,并且再画了几个线条连接在一起。
“这是……轮子?不对不对!”年轻的王介甫很快惊异连连,“这是老丈您自己想的?”
“不,很早很早之前就有了,也不知道怎么就失传了。”
老者摇头,“但道理是贯通的,见过水井上的辘轳吧?那在宗周时候就有了,这玩意无非是多几个轮子而已,至于怎么用,就让那些工匠自己想吧。”
“还有,这附近我看一些树上有很多树胶,这些东西也能和泥土,细砂用水搅和搅和,比你们用的泥浆好使的多。”
老者说完,不顾四周连连探来的目光,就自顾自的在旁边继续歇息。
而那位年轻知县,则蹲在原地,越看越是着迷,最后唤来几个手下将这些抄录,又让一些工匠去尝试打造使用。
之后。
他便连忙走了过来,“老丈之前说,很早之前就有这些东西但却失传了,那老丈你怎么知道的?”
“活的时间长,见的东西多,自然就见到了。”老者说道,“就以兵器而言,很久之前我见到的铸造工艺,现在也没有了……”
“很久之前?”年轻的王介甫看了看满头灰白头发的老者,“那得几十年前吧?也不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