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十九章(2 / 2)
可是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士气’那么何为‘士气’?‘士气’有什么作用呢?
即‘维持意志行为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动机’这是比较官方的解读
直白一点说,我军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薪酬待遇,仅凭一腔热血,马革裹尸,血染沙场。那么他们最在意的是什么?
----是荣誉和信念
即推动士兵去达成目的的情绪动力。
战胜敌人的荣誉,战后友军的佩服,家乡父老的欣慰正是这些憨厚朴实的战士们心里最重要的荣誉。
抗日救国的决心,为家乡父老报仇的决心,为身边战死袍泽报仇的决心是心底指着的信念
那么士气很重要吗?
当然重要,我军成立以来,到当下为止,绝大多数的时候,武器装备,后勤补给,士兵待遇,单兵素质,兵员数量如此这些,都处于敌下不止一个档次
可是结果呢,抗战,解放战争,抗米援朝,对阿三反击等等等等,皆战而胜之,甚至打出了我国陆军天下第一的名号。
靠的是什么?
没错,就是士气
是我军战士,虽知对手乃是天下知名剑客,实力远强与自己,却依然悍不畏死,愤然抽刀战之。一人倒下,后来十人百人千人随其后,战其敌,死则死矣的士气
唐朝李靖对“士气”有精彩阐述:“攻者,不止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
这是说,进攻,不仅是攻敌城堡、破敌阵地,必须有心理战术、攻心为上;防守,不仅是城墙完备、阵地坚固,必须要士气高涨、严阵以待。
“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
从心理进攻敌人,必须知彼;保持好队伍士气,必须知己。
他还提出三势:“气势、地势、因势”,
气势,与士气有关;乃是人和
地势,与地理有关;乃是地利
因势,与因果有关。乃是天时
李云龙率军,从正面歼灭坂田联队长,并且撕破敌包围圈突围,实际上是合了天时与人和
三占其二,故胜之有望。
李云龙是个农民,只是对于战争有着比较敏锐的感知力,再加上曾经跟师长当过警卫员,可能学到了些东西,但是总的来说,放到现在,那就是个文盲。
他的战略眼光,战术思维可能顾不到大局,但他对战争的敏锐感知力让他在当时选择了对己方最有利的方式。
选择相对薄弱的点,带着败势突围和选择正面敌人,干掉敌首,得胜荣归。
李云龙选择了后者。
战场抗命固然有错,可这时候也不能苛求更多。
显然旅长师长他们都是明白的,但战场抗命之风却坚决不可涨,所以最后只是暂时发配到被服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