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由罗马的改变而改变的各国态度(2 / 2)
对于开源,巴蒂斯特还是有经验的。除了传统的鼓励农耕,还可以推动海外贸易,以贸易站点进行经济殖民。
东印度公司政府必须大力支持,第一年上交了3700金币,结合在东方的治理和扩张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但从东方运过来的物品也狠狠的赚了一笔,没了威尼斯后贸易量肯定更大。作为税收大头,各地的农业情况也是不同。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地区依靠自己的地理条件成为罗马帝国的粮仓。这里出产的粮食、葡萄酒和蜂蜡等特产是前期重要的出口产品。
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摩里亚地区多山,因此农业与牧业混合,种植粮食、棉花、葡萄,还养殖牛羊,出产的羊毛和棉花是纺织业的重要原料。
罗马占据的西安纳托利亚耕地较多,但大多是零星分布。内陆地区更是只有安塞拉一带有少量的耕地,其他地方都已经是牧场。
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带来了不同的制度。自耕农、佃农、农奴,还有奴隶耕种。米尔恰多次重申保护自耕农的重要性,不过手下的贵族地主好像并不听皇帝的话。他们想要更多的土地总能钻着法律空子来控制。但现在还是扩张阶段,土地矛盾还没有那么激烈。
米尔恰就算再重视自耕农也不会对地主彻底开刀,因为皇室就是最大的地主。皇室土地象征性的交点税就行,但米尔恰和彼得对土地还是比较克制的,不会大肆分封。
而且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帝国都会遇到一个尴尬情况,那就是皇权不下乡。目前的行政改革已经可以到达县,但最基本的农村还是得依靠地主教会维护统治。所以除非矛盾不可避免,这个情况还是可以维持下去的,至少在米尔恰的统治期间可以。
古罗马帝国的道路得到修缮,而且还新建设了几条大道。促进了贸易,繁荣了经济。巴蒂斯特目前还是要继续扩充道路和鼓励贸易,这样才能继续获得更多的收入。
同时在地中海的贸易环境上,罗马也获得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原本属于法国附庸的热那亚,在大出血后又花重金和雇佣兵摆脱法国这个宗主国,同时通过安德烈亚斯与彼得联系,说热那亚愿意成为罗马的附庸国,每年愿意拿出收入的百分之十上交给罗马,甚至还打算全体改信东正教。要不是周围几个都比他们厉害这个提议就通过了。
热那亚虽然衰落下去,但威尼斯没了后自己的海军力量也是西地中海举足轻重的。加上阿拉贡和法兰西这两个实在是现实与理想不符,这让热那亚觉得只有罗马才能帮助他们复兴。只要赚钱,什么条件都能接受。
罗马想要什么,伊比利亚地区的美利奴羊,勃艮第地区的优良葡萄;又或者是阿拉贡和法兰西封臣的情况,热那亚都可以为皇帝找到。他们可以作为西地中海的先锋为皇帝探路,也可以搭上东方贸易的路从中获取利益。
作为投名状,热那亚开始帮助罗马的盟国那不勒斯。尽管经历了衰落和财政困难,但还是硬挤出10万弗罗林送给拉斯洛。这不仅是为了表明态度,也是因为热那亚当地是无粮食出产的,所以热那亚要依赖西西里谷物去支持它的人口。
关于拉斯洛另一个封地普罗旺斯,热那亚也主动将消息递给那不勒斯国王和罗马凯撒。这样态度的转变让彼得感到意大利商人的变脸之快,不去唱戏真是可惜了。
米兰公爵吉安在帕维亚与彼得的代表康斯坦丁签署和约,米兰公国退出战争,儿子菲利波与埃琳娜公主的婚约作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