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长安时间(2 / 2)
只有工部尚书段纶知道,七大世家每月送到府库的铁料增加了两成,京兆韦氏掌控的京畿近处的十几座煤铁矿山都交到了工部,旋即被划到了楚王府。为此,楚王楚王府特意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叫国土资源司,统管辖境内的各种工矿农田资源,以达到合理配置的目的。
九月初十,小朝会。楚王因为上朝时间太早,特意请假。其后,楚王府管家李秦进宫送上多达数万言的《谏大唐时间书》,详细说明了天地运转、日出日落、时间更替与人本身作息规律的重要性,建议大唐采用新的计时方法,合理利用时间,维护官员与百姓的健康。
之所以上这份奏书,是因为李智云对上朝时间(卯时,5:-7:的不认同,他花费了一天时间研究了一下唐朝官员的上班时间和休假制度,发现许多有趣但无奈的地方,和他之前所设想的并不一样,当然其中有着大量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进。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时间划分的关系,让人难以精确掌握时间。
古时的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
而在时辰之外,还有一个时间的标准——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因此,一昼夜24小时又被分为1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一天=十二个时辰=1刻,一个时辰=1/12=83刻。这样的时间标准,怎么能让人精确的掌握呢?普通百姓住在城里的听钟鼓知时间,乡间的就只能是凭经验估计了。
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李智云首先想要改变的就是这个时代的记时问题,他决定把后世成熟的24小时制搬过来,规范一下唐朝的作息时间,让大家都按照统一标准来。为此,他准备了上千块石英手表和数百个座钟送到了宫中,由李世民安排赏赐给了各个大臣和署衙,同时安排人在东西两市建立了钟表店铺,出售各种低档钟表,比如小型挂钟、闹钟等。
如此一来,短短几天的时间,整个长安都开始流行起朝庭新规定的24小时计时制。
下一步,李智云还会把他在地球位面定制采购的大型钟楼用的时钟组件带来,为所有的大城市修建计时的钟楼,长安城内更是要多建几座,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把24小时计时制推广到大唐天下,所有国土上实行统一时间,就叫长安时间。
九月十一,圣上下旨:楚王谏书有理有据,为了大唐百姓安康,社会有序运转,特采用新记时制度,具体实施由钦天监和民部负责,楚王监督。
同时,按照李智云的建议,朝堂的上朝时间统一定为了上午8时,规定:五日一小朝,由三省六部九寺十六卫的文武主官、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和需要临时奏事的官员参加;十五日一大朝,各部各衙各卫及在京七品以上官员全部参加;官员们五日一休沐,各部衙分别安排轮流休沐,保证官署24小时有人值守。
以后,李智云还准备制定一套完整的官员考核系统,当然,这需要在重新厘定朝堂架构后再执行,只能一步步来,太快了,他怕这个时代接受不了。
上朝时间的修改,除了少部分顽固的文官叫嚣违反祖制以外,绝大多数的文武官员都纷纷叫好。要知道,在此之前,除了小朝和大朝之外,还有常朝(每天都上朝和追朝(皇帝因为有事待决,临时如今大臣上朝,虽然规定有休沐之时,但越是重臣或重要部门的臣子就越得不到休息。再加上,以前上朝的时间是卯时(凌晨5-7点,官员们不得不在三四点钟就起来准备,夏天还好,冬天时是真的受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