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都是大唐人(1 / 2)
书房陷入沉默,高表仁蹙眉思索良久才开口道:“殿下,臣有一言。”
“但说无妨。”
“近年来,圣上主张轻徭薄赋、藏富于民,而薛延陀将起,恐祸与大唐,此时圣上恐怕不会赞同殿下攻打倭国的计划。”
李恪倒是忘了这一茬,虽然他离开长安时献上“推恩令”,但现在想必还在发酵阶段。
“那依你而言呢?”
“臣以为当请圣上下国书一封,让倭国划出一地,使大唐代为治理,将这块地名为‘师范地'。”
“好主意,”李恪称赞后又意识到一个问题:“只是这样你让父亲天可汗的面子往哪搁?”
李恪又提醒道:“父亲如果觉得失了面子,你和我都逃不了。”
书房又陷入沉默,高表仁左想右想也想不出办法,本来想要倭国划地给大唐管理,就是为了压迫倭国人。
但是明目张胆的压迫又会让李世民在诸国失了面子。
当初说好的是大唐帮忙治理,结果治理变成了压迫,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唐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呢。
“我倒有一个方法,”李恪犹豫着:“就是不知道行不行。”
高表仁眼巴巴的看着李恪,你倒是说啊,你不说我怎么知道行不行。
“如果,我的前提是如果倭国答应划出一地给我们管理,我们可以发行新的货币,仅在此地流通,抬高货价,同时设立边境封锁线,数年之内不允许除大唐官方的一切人进出。”
“这样,居民没有钱,只能给我们打工,用我们给的钱买我们提供的食物。”
“当然,当地居民肯定不够,这就需要从其他地方将原住民迁移过来。”
“所以,在此之前,应当大力宣扬,”李恪想了想,在地图上画了个圈:“就叫大唐共荣圈好了。”
高表仁听的心惊肉跳,真狠啊,这不是让倭国天皇将治下百姓卖进黑窑子吗。
“对了,”李恪想到:“咱们去是为了教化倭国民众的,可不是去压迫他们的。”
“要让倭国高层讲汉礼、穿汉服、识汉字。”
“上行下效,这样倭国百姓也只能跟着学。”
“如此,倭国则名存实亡。”
“到那时,大唐在倭国设立‘大唐都护府',徐徐图之,百年后,倭国则纳入大唐版图之中。”
李恪越说越兴奋,手猛地一拍桌子:“高句丽、新罗、百济皆是如此。”
“数百年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高表仁被李恪一番话所感染,高声喝到:“臣愿为殿下所驱驰。”
唐朝人似乎对开疆辟土有一种病态的狂热,李世民如此,朝中的文武大臣也是如此。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传承,就如同树断了根,人丢了魂。李恪这招狠,直接从根子上下手,将异国居民改造成大唐百姓。
李恪最早听说这个恶毒的法子还是在华夏悲惨的近代史上,二十世纪的倭国使用过这招。李恪不过是提前一千三百年年,以彼之道还彼之身罢了。
更何况现在倭国文化才刚起步,这一招使过去,倭国百年后就纳入大唐版图,届时大家都是唐朝人。
提前一千三百年实现“大唐共荣”,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啊。
李恪想着不禁笑出声,笑声越来越大,笑够了才问高表仁:“高兄,你觉得如何呢?”
高表仁毫不犹豫:“殿下大才。”
“好,如此,你回去便启程吧,我会写信密奏父亲,但此事在父亲恩准之前不得传六耳,你记住了吗?”
“是,臣谨记。”
高表仁告退,回去的路上他越想越奇怪,李恪怎么对倭国敌意这么大,简直是恨不得啖其肉、饮其血。
想到李恪的出身,难道李恪想要打下倭国,当个远封倭国的封疆大吏?
他赶紧收敛心神,这种天家大事可不是他这种小刺史能参与的,他听命就好,上面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高兄,”高表仁一回驿站房间,同行的人都凑上来问道:“蜀王殿下怎么说?”
“诸位,恕高某无法如实相告,殿下说此事得圣上恩准之前不得传六耳。”
听了高表仁的话,房间里一片唉声叹气,壮汉这时问道:“高兄,我只问你一句,蜀王之计,我等无恙否?”
高表仁嗫嚅几下,最终还是说道:“无恙。”
“好,”壮汉应道:“诸位,既然如此,我等便要相信高兄,现在大家启程,回长安复命。”
壮汉是新州折冲府果毅都尉,也是这次的随行武官,他的话也很有威信力。
高表仁一行回长安至少要七八天,李恪在书房整理措辞写密奏,吩咐快马加鞭送到李世民手中。这种事肯定得让李世民先知道,给他几天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