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床弩(1 / 2)
第135章 床弩
谋反这事,文林已有耳闻,结合李秀宁的语气,这事就值得思考,他心里一震,试探的问道:“杨文干是太子的人?”
“唉!杨文干本是太子宿卫。”李秀宁叹息一声道。
家丑不可外扬,李秀宁也不想多说。
文林宽慰道:“没事的,太子就算有牵连,也没有多大问题,他是太子,不可能是他指使的。”
“权力真的那么重要吗?”
“或许是身不由己吧。”
“不说他们,听说你弄了产房?”李秀宁问道。
知道李秀宁这是一直在关注自己,文林心里很高兴,笑着说道:“放心,过几个月,我也给你准备一处。”
李秀宁风情万种的白了一眼,让文林心里一燥,低头再次印了上去。
一个长吻,两人都有些喘不过气来才停止。
“一来就作怪。”李秀宁轻轻拍打了他一下,嗔怪的说道。
“你想吃点啥,看都瘦得不成样了,得好好补补。”文林顺势抓住她的手问道。
“伱看着办。”李秀宁懒洋洋的说道,见到文林,她眉宇间的那一抹忧愁也不见了,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
半山村的物资品种还是相当的丰富,十多种蔬菜,鸡鸭鱼,大鹅,猪,羊肉都有,还有野味,只要肯找,打猎是不会落空的,只是距离远了,弄回来有些麻烦。
公主府以前的生活虽然不错,不过是以羊肉,鱼肉为主,糕点面食,有了半山村的补充,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
野生动物,数量最多的就是鱼类,因为水源没有被污染,人类捕捉又不容易,所以但凡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鱼,泥鳅黄鳝更多,稻田里面,发现一个小孔,就可以伸手指探一下。
泥鳅豆腐,爆炒鳝段,水煮鱼片,干煸肥肠,吃得李秀宁胃口大开。至于兔肉,这个不能吃,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李秀宁还是很关心李建成与李世民,得知杨文干谋反事件平息,她终于松了一口气。
对于李渊这人,文林还是非常佩服的,虽然说两个儿子帮了不少忙,主要还是他的能力,不看在他的面子上,世家怎么可能理会李建成等人。
年初的时候,朝廷颁布了租庸调制,也就是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官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这种制度,配合均田制,不但让赋税变得精简,明了,而且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要知道以前土地数量,也是赋税高低评定之一,对于大富人家来说无所谓,贫困百姓则很可能交不起,或者不够吃。
租庸制出来,意味着只要你肯干活,种得越多,收成也就越多,而税收是不变的。
租庸调制唯一的缺点,就是要有足够的土地来分给百姓,当人口增多,世家吞并土地严重的时候,这制度就名存实亡了。
后话不提,从租庸调制可以看出来,李渊很注重与民休息,隋末到如今,战乱方止,人口锐减,没有好的制度,百姓过得艰难,自然也就容易生事。
文林记得,正是有租庸调制,李唐才能迅速的回复中原实力,给大唐盛世打下基础。
不过这对半山村没啥影响,他们本身就免税多年,即便将来交税,也是交给公主府。
经过文林无微不至的照顾,李秀宁风润了不少,肚子也显了。
别院的人不多,应该都是她的心腹,护卫也只有五十多人。
“小麦五千石是不是太少了?那么多人,够吃吗?”李秀宁问道。
如今小麦亩产只有三百斤,半山村耕种更好,所以能达到三百多斤,差不多折合三石。
半山村的土地大多数是新开荒出来的,所以产量要低一些,明年会更好。
“村里小麦种得不多,蔬菜,豆子多一些,肯定够吃。”文林解释道。
“哦,我只是听说,你们养的鸡非常多。”
“嘿嘿!如今产蛋的都有一万五千多只,小鸡数量更多,鸭群也有一万多只,大鹅少一些,只有六千多,等到明年,可以让村子里的人,每天吃一个鸡蛋。”文林有些得意的说道。
这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快,越滚越大,刚开始很少,只要基础打好,以后就是翻倍的增长,如今每个月都有上千的家禽孵化出来,有时候甚至更多。
李秀宁惊讶的看着文林,村里的事情,有人给她讲,所以她听过不少,但是具体的数量并不清楚,知道具体数量,她非常震惊。
皇家的上林苑也没有半山村养殖得多,都不可能让宫里人每天吃上鸡蛋。
“明年我们会在对面半山,修建一个大的养猪场,我计划再用三年时间,让村里人每天都能吃上猪肉。”文林搀扶着李秀宁,指着对面说道。
“听你这么说,村里猪也不少?”李秀宁问道。
“三百多头,不过有一百头母猪,我们会继续购买,一头母猪,一年可以产两窝,按照平均十头计算,一年后就有一千多头,三年后可以达到一万以上。”文林讲解道。
“为何要养在半山上?”李秀宁好奇的问道。
“对面山坡不适合种地,又背阴,种植水果,味道也不好,可以把小猪放养在山坡,半山坡养成年猪,因为那里有水源,而猪的粪便可以直接用水渠放下来,给下面的田地施肥。”文林解释道。
“你真厉害,这么一个小地方,居然被你发展成这样。”李秀宁惊叹道。
“不算什么,明年牧场也可以投入使用,那边可以放养牦牛,野牛,鹿子。”在自己女人面前露脸,文林也是有些得意。
“牧场?”
“我忘了给你说,在秦岭里面,我找到一个小草原,可以建立牧场,下面也有不少土地,虽然属于山地,不过用来种植豆子,燕麦就是了,可以作为牧场的精粮。”文林说道。
“要不我再搬迁一些人过来吧。”李秀宁说道。
“搬迁哪里的人?”文林不解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