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章 古诗照今人(1 / 2)
短短的半炷香后。
绿竹苑内的众人已然是回答得差不多了,不但是思考与回答的激情都被风鸣澈所激励,就连回答的水平也有所提升。
乙等下,乙等中、乙等上
这一幕幕皆被时年先生看在眼里,不禁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转眼间,又只剩下风鸣澈一人尚未回答。而此时众人也是不约而同地又注视向了风鸣澈,想要等待一个答案。
毕竟这个两轮皆得甲、随口一说便能道出千古名句的男子,当真是不得不让人将其当作全场的焦点,亦如夜空之中那璀璨的星辰。
在别人看来需要苦思冥想许久的题目,可放在风鸣澈的脑海之中却有太多的可选之项。
千百年间文人墨客层出不穷,留给世间的能够传颂千年的经典更是数不胜数。
弱水三千哪怕只取一瓢饮,也足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风鸣澈选的,便是诗人白居易的夜雪。
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姿丽质,如泼墨渲染般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话毕之际,众人之间又是一阵无声。
如同真实地置身于那寂寥无人的雪夜之中,眺望那皑皑白雪覆压于翠竹之上,听那不经意间又渐渐变化着的折裂声。
“此诗无景亦有景,以声更衬景。”
“善。”
时年先生是如此评价道。
在方才的那刹那之间,他亦是被诗中的世界所震惊,不免有此感叹。
“甲等!”
几位评分人互相对视了一眼,不由得又给出了第三个甲等评分。
没办法,风鸣澈这几首诗词都说的太好了,好得他们都自认不及。别说是甲了,若是甲上面还有更高的评分,又有何不可呢?
这一下,整个绿竹苑中的诸多学子当真是哑口无言了。
就连一丝惊叹的声音的都未曾发出,唯有脸上的那抹震惊与钦佩之色常存不褪。
此时的诸多学子们,心中是异样的纠结。
也不知道这应该是感觉幸运还是应该感到不幸。
幸运的是能亲身听到写得这样华丽悠扬、意境非凡的诗句,今日之见或许会是他们这辈子仅此一遇的机缘。
不幸的便是这次的华夏诗会,本该是他们大展经纶、大展身手的一个好时机,可这些天资不凡的青年才俊却都成了衬托风鸣澈的绿叶。
此时,华夏书院那些看客们的心情,甚至比起参加的学子们还要激动。
哪怕他们并不算很懂诗歌文学,但仍旧是纷纷地抄录了起来,细细品味后更是连连点头,似乎是感受到了那股诗文的渲染一般。
而那些真正的诗文大家,则是一边感慨到诗文的意境深奥、当真是不可多得,同时又一边感慨着长江后浪推前浪、岁月催人老
算上第一部分,一共三道题目,三个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