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入学考核(1 / 2)
孙策大婚过去后,距离江东书院举办入学考核的日子便越来越近了。
秣陵城里,不知多了多少期望进入书院的士子,文人打扮的身影遍布城里的酒楼茶肆之中,其中既有年轻的面孔,也有不少沧桑的中年文士。
光是到学院处登记的就有五千多人,而且这五千多人有不少是带着家仆和护卫的,这样算下来这段时间进城的就远不止五千多人了。
若不是孙策先前命步骘加紧扩建,恐怕里靠原本的秣陵城很难容纳这些多出的人马,就是现在,秣陵下的乡里都有不少借住的赶考士子。
秣陵城内更是到处都有人在讨论此次考核,城中最大的一家酒楼乃是由江东商会开的“秣陵第一阁”,虽然才刚刚开张沒有多久,但是因为位于秣陵城内最热闹的街上,周围全是各种青楼酒肆,所以这段时间人气很旺。
对于江东商会开酒楼之事,孙策当然是知道的,沈洪虽是商会会长,但说到底他不过是代替孙策出面之人,大多数事情都会向孙策禀报。
现在顾氏与孙策站在了一边,若是沈洪哪里做得让孙策不满意,随时可以将其替换。
至于像“秣陵第一阁”这样的酒楼,孙策是打算让江东商会在多处开设的,只要经营的好,不但可以挣钱,而且还方便情报司安插探子,日后有着多番妙用。
尤其是现在大量士子涌到了秣陵城内,这些年轻人聚在一起,自然少不了有几个不对付且嚣张跋扈之人,意气之争出现得很合理。
你吴郡世家很富吗,可我豫章世家也不差钱,你们扬州人厉害是吧,我们扬州外来的也不能让扬州人小看了
这些事情在秣陵城中每日都有上演,一大堆的信息被送到步骘那里,再送到孙策手中,对这些事情,孙策倒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当作是消遣了,反正这些人在酒楼的主事看来,就是一群来送财的。
报名已经过去了很久,还有三日就要上考场了,许多年轻士子已经沉不下心思来苦读,大多数都在城中到处纵情享乐。
自从报名结束后,整个秣陵城里便到处流传着各种小道消息。
“听闻此次书院入学考核不仅要考文章经义,还要考核什么骑术射艺等。”
说出这话的那名士子满脸骄横,似乎是在为能打探到这种消息而自得。
旁边的一名士子听后,面色有些难看,他拍案而起,愤然道:“竟还要考核骑术和射艺?莫非江东之主是轻视我等专心攻读经典之人?”
此话一出,那到处小道消息的士子轻哼了一声,不屑道:“阁下能说出此言,便已是落于下等,如今正值乱世,我等虽为文士,又岂能输了那些武人?”
还有一名士子出言讽刺道:“汝莫非连君子六艺都不知,看来是个惫懒之辈,恐怕方才所言的攻读经典也是每夜享乐吧?”
那名士子被这么一说,气得脸色通红,指着两人说不出话来,只能转身愤然离去。
其他人自然也听到了三人的争吵,一时间众人心思各异。
那些平时就注重武艺的,自然不怕考核骑术和射艺,那些大世家出来的嫡系子弟除了先天身体不足者外,大多都是精通此道的。
但一些普通士子倒是有可能对此感到忧虑,虽说能读书的都不是底层,但现在这个战乱时代,不是每个士子家里都能有马,所以还是有人都会不通君子六艺的。
其实还有些人知道更多的消息,比如说孙策不但文武并重,而且对算数很是看重,因此很多人这段时间都研究了《九章算术》。
虽然这些人中大多只要把卷子写满,就一定能进书院,不过若是能够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其日后的前途自然会宽广许多。
其余一些作为世家中的支脉子弟,或是本身在家族中就不太受重视,或是才学也只能算是中上,这样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好的出路,所以当得知孙策要创办江东书院后,他们便想要前来看看,有没有机会改变他们的处境。
至于若是日后不能被授官,倒也有不少人没放在心上,只要能够入学江东书院,日后的背景便是孙策,人脉更是一群可能当官的同学,那人生还能一样吗?
这也是许多家族愿意支持那些后辈决定前来试试,甚至专门拨给来往钱财的缘故。
从益州来的吴检便是如此,在他出发的前一天,家主吴懿特意召见了他,并交给了他一封密报,让他交给征南将军,这让他心中有种从未有过的莫名兴奋,似乎是为此次是代表益州吴氏而感到自豪。
至于密报中的内容,吴检并不清楚,不过想来也不外乎是些简单的寒暄之类,在他看来,家主是不可能在信里说什么重要事情的。
吴检相信,自己这一次绝对会进入江东书院,这就是益州吴氏的面子,当然,吴检也希望能够尽量表现好一些,不能给益州吴氏丢脸。
秣陵内外各种议论的大部分消息,其实都是孙策派人放出去的,一方面是想给参加考核的士子们一些准备,另一方面则是让一些士子知难而退,因为要一次性组织超过五千人的入学考核,花费的时间少不了。
整个入学考核总共分为三场。
第一日早上,考察士子们对儒家典籍的熟悉程度,孙策不太擅长此道,所以决定由徐庶联合江东一种文官出题,经过众人一段时间的讨论后,这场考核会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里各出一题,每题记十分,总计四十分。
第一日下午,则考察士子对法家典籍的熟悉程度,此时还不是儒家一统天下的时候,虽然从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余诸学变得有些势微,但却仍有传播。
虽然儒家对中央集权有利,但任何一个政权想要发展却都很需要法家,正如中国历代王朝,都是外儒内法的代表。
因而,这天下午的卷子,会从《管子》和《韩非子》中各出一题,《管子》事实上并不算是完全的法家典籍,其包含的理论相当庞杂,既有道家,儒家,法家的思想,还有兵家,名家,农家的思想。
若是有士子政治嗅觉足够优秀的话,完全可以从当日的考核内容中看出孙策的政治思想。
考核的第二日,主要考察的便是“数”,说白了就是计算能力。
当今流传最广的数学方面的著作,自然是《九章算术》,所谓《九章算术》,顾名思义,可以分为九个章节,即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而孙策要考察的主要是粟米和均输两个章节。
早上考核的是关于粟米的题目,主要选取谷物粮食的比例折换问题,下午则是关于均输的题目,主要是合理摊派赋税的问题。
在孙策的安排下,江东书院的入学考核是极为务实的,甚至之后的江东武将院和岐黄学院,都要将算术纳入教学。
在他看来,不管是领兵作战的武将,还是郡县之中的文官,亦或治病救人的医者,都必须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其中武将可以用来排兵布阵,计算后勤,安排行程等,文官则可以用在收税纳粮,计算人口等方面上,医者也可以用来计算用药的配比和日常的花费等等。
后世明清之时,许多县官不通世务,上任之时需要聘请两个师爷,一是钱粮师爷,一是刑名师爷,也正是因此,师爷之名才得以一直流传。
孙策可不希望自己麾下有这种情况,虽然这样有利于分割县官的权力,但也限制了一个政治人才能力的全面性。
下午全体参与考核的士子休整半日,因为第三日对于不少士子来说,可能并不好过,因为这次考察的是骑术和射艺。
原本君子六艺中的“御”应该是驾车的意思,可到了当今,战场上基本已经不见战车了,所以孙策就将其改成了考核骑术,而且他设置的也不算难,只要能骑马到达秣陵城外的折返点,然后回到考起始点,如此一圈便算过关了。
至于射艺,在冷兵器时代,它永远是一项重要技能,只要精通此道,那么不论文武,战场上都有可能射伤敌人,孙策对那些士子的最低要求是三十步十中三,达到要求就算其过关。
时间过的飞快,很快便到了考核之日。
考核被分为十个场地,每处考场都有一名孙策安排的军侯坐镇,并且还给其分派了人马负责维持秩序,而孙策本人,则是亲自率领一队骑兵,在十个考场之间来回巡视。
考场所在之地,实际上就是秣陵城外的军营,此时校场上已经搭起了遮阳的帐子,参加考核的士子们已经纷纷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入座。
每人面前的案几上都贴着自己的姓名和籍贯,作答是用由吴侯府提供的纸张,每人桌上约莫有五张左右,笔墨则自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