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首 解西洲曲(1 / 2)
解西洲曲
奴家南塘边,夏日可采莲。
郎君在江北,想见如何见?
南塘邻西洲,两桨是渡头。
西洲梅如画,山盟高似楼。
江北远西洲,非梦不能够。
寄梅下江北,春愁夏亦愁。
夏日采红莲,莲花过人头。
湖水凉悠悠,莲间恍如秋。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流连已忘走。
西洲水草茂,夏日乐悠悠。
忆郎郎不至,春梅到与否。
春梅郎应收,忆梅郎应愁。
海水梦悠悠,君愁奴亦愁。
纵然身不至,音应嗣西洲。
海水梦悠悠,奴心连海愁。
南风只我意,吹梦到西洲。
翻译:
我家住在南塘边,
夏天可以到南塘采红莲。
郎君在江北,
想见他啊,又如何能见?
南塘离西洲很近,
划两桨就到了西洲渡口。
西洲上的梅花像画一样美,
我们的山盟海誓,像楼一样高。
江北距离西洲很远,
除非我做梦,不然不可能到达。
我折了一枝梅,
寄去江北给郎君。
至今没有音讯,
让我春天也愁,夏天也愁。
夏天到了,我到南塘去采红莲,
莲花长势真喜人,高过人头。
夏日的南塘真凉爽,
划着小船在莲花丛中穿行,
仿佛提前进入秋天。
把摘来的莲子放到怀袖之中,
我思他的心啊,
跟莲心一样,变得通红。
好想他啊,他却不在我身边,
我仰起头,看见天上的飞鸿。
雁儿啊满西洲飞,
在那儿流连嬉戏不飞回。
西洲上水草丰茂,
夏日里它们嬉戏的多么欢快。
好想他呀,
他却不在我身边。
也不知寄给他的春梅,
他收到了没?
春梅他一定收到了,
看到梅花,想起我们的海誓山盟,
他肯定也在发愁。
江水啊,像梦一样悠悠然,
郎君啊郎君,你发愁我也发愁。
即便你人不能回来,
也应该把音讯寄到西洲来给我。
江水啊,像梦一样悠悠然,
我的忧愁啊,
犹如浩荡的江水,连绵不绝。
夏天的风啊,
你如果知道我的心意,
请把他的梦,吹到西洲来给我。
作者独白:
解西洲曲:解读《西洲曲》这首古诗。
有人说,《西洲曲》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言情之绝唱’。
这句话我是认可的!
《西洲曲》这首古诗争议颇大,有人称其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游国恩先生曾以为,《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只有末四句是为女子自道心事。
叶玉华先生认为,全诗为女子的口吻。
而百度上说,全诗以江北郎的口吻述说,通过‘忆’的方式来抒写。
有人说,此诗为‘四季相思’。
甚至还有人认为,所涉及的地点只有两处,一是‘江北郎’所在的西洲,一是女主人公所在的江南。
(以上观点都来自百度。
真是众说纷纭,看得我一个头,两个大!
然而,我想说的是,以上观点,我都不同意!!!
为什么?
若如游国恩先生所说,前28句通过男子之‘忆’写女子之‘愁’,
这样一来,女子‘君愁我亦愁’之说,会显得非常突兀?
我愁是有了,君愁从何来?
难道说,知我愁,便等于君愁?
未免太过于牵强!
更何况,若如此理解,前28句乃男子想象,为写虚,后边四句匆匆结尾,有种虎头蛇尾之感。
连最基本的虚实相应都做不到,结构并不完整,算不上好诗!
而且,如此理解并不符合逻辑!
王国维先生说‘诗词鸣不平!’
男子之所以‘忆’,是因为己愁。
己愁却不言愁,写诗就失去了意义!
这不符合表达逻辑!
男子愁些什么,男子只字不提,反而通过女子无端猜测,间接表达,轻飘飘地来一句“君愁我亦愁”。
试问,君到底在愁些什么?
他在江北做什么,是偷鸡还是摸狗?
写诗本来就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愁,对着纸张,有什么说不出口的?
遮遮掩掩的,感情显得不真诚!
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写情‘隔’了,让人如雾里看花,实在算不上好诗。
用这种方式解读,实在有点变宝为废!
所以,他的理解方式我不认可。
若如叶玉华先生所说去理解,则无法通读全诗。
譬如‘门中露翠钿’这一句。
这一句是第三人视角,若用女子口吻去读,则理之不顺!
因为自己是无法透过门看到自己的翠钿。
所以,他的观点,我也不认可!
百度上的解说与游国恩先生的说法很像,不同在于后四句,所以,依旧会出现虎头蛇尾的问题。
由于全诗都是男主人公在“忆”,在结构上,出现了重大缺陷。
按常理说,‘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之后,接下来就应该由虚转实!
实写男主人公在江北的际遇,突出男主人公之‘愁’,做到虚实相应,结构完整,以全‘君愁我亦愁’之说。
让全诗的感情更加饱满!
不然,‘君愁我亦愁’便成为一句空话,流于轻浮,愁从何来?
大家若不信,请看白居易的《琵琶行》
他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后,接下来就写自己的际遇,以全‘同是天涯沦落人’之说。
因为遭遇相同,所以相互懂得。
因为懂得,所以怜悯。
怜她亦怜我,感人至深。
《琵琶行》这一首诗,若少了白居易的自述,结构将不完整,感情虽然不会流于轻浮,但少了将心比心的理解,终究会落入下乘。
同理,若如此理解,《西洲曲》没有男主人公的自述,便以一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匆匆结尾,结构上很不完整,给人虎头蛇尾之感。
我给这首诗的评价是“虚”!
32句的诗,有28句为想象,是写“虚”,给人轻飘飘的感觉。
感情上“虚”!
显得非常轻浮!
让人觉得,‘君愁我亦愁’乃男子随口之语,如何能打动人心?
若这样理解,真是糟蹋了一首好诗!
所以,这种理解,我也不认可。
至于‘四季相思’,‘两地’之说,更是胡扯!
好吧,既然他们说服不了我,我便试试看,能否说服他们!
所以,我便写了这首《解西洲曲》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西洲曲》前28句是通过第三人称来写女主人公之愁,最后四句变成第一人称,让女主人公直抒胸臆!
在我看来,‘南塘’‘江北’‘西洲’,这三个地点是非常明确的!
江北远西洲,也远南塘,不然一枝梅花,就不用寄下江北,女主人公也不用日夜思念了。
而南塘与西洲却非常近,‘两桨桥头渡’便是证据。
更何况,封建社会的女子是难以出远门的!
至于‘男子’是家在江北,还是人在江北谋生,家在西洲、南塘,不得而知。
所以,我在诗中才说‘郎君在江北’。
我为什么说‘西洲梅如画,山盟高似楼’呢?
因为‘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与‘吹梦到西洲’三句。
女主人公为什么忆梅?
当然是‘梅’有他俩的美好回忆,她才会忆!
她为什么不写一封信寄下江北,而是寄一枝‘梅’?
因为她坚信,男主人公若看到梅,就会想到她俩的美好回忆,就能秒懂她的心意。
为什么是‘吹梦到西洲’,而不是‘吹梦入青楼’?
咳咳,大家别想歪了,青楼不是指温柔乡,而是指女主人公的家。
‘望郎上青楼’,原诗里有说。
理由只有一个,西洲拥有她俩太多的美好回忆,她时常留恋,时常梦见,所以,她才让南风吹梦到西洲。
跟现在很多情侣一样,即便分手了,也会时不时的,就去他们定情的地方逛逛,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西洲对男女主人公而言,非常特殊,非常重要,我说一句‘山盟高似楼’,一点都不过分。
我为什么说‘夏日采红莲,莲花过人头。湖水凉悠悠,莲间恍如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