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张良入秦见闻,孤勇者项羽!(1 / 2)
第六十三章 张良入秦见闻,孤勇者项羽!
七月流火!
八月未央!
七月的最后一天。
夕阳将落,暮色初显!
城门处,车辚辚,马萧萧。
张良、项羽、项伯,一路舟车劳顿,历经小半月,终于从江东赶到了咸阳。
他们跟着商队,徐徐而行。
秦法纵然严苛,却也培养了百姓的纪律性。
进出四门,无需城卫、秦吏呵斥,商旅主动~排队,井然有序。
“法度有序,秦之所以-强盛,可见一斑!”
张良内心感慨。
他以前来过咸阳。
对秦之民风、习俗等,有-过深刻的研究。
有时候,最懂你的,往往是你的敌人。
张良为了复国灭秦,翻阅和秦国相关的各种竹简记载,体察民情和奔走六国。
他自觉,这天下没人比自己更懂秦国,更懂始皇帝。
“但秦法强秦,亦可弱秦!”
“时移世转,商鞅之变法,已是旧法,秦抱旧法而望天下,无异于自掘坟墓!”
秦法在关中行得通。
是因为自秦孝公开始,一代代教化的成果。
关中百姓,已经习惯秦法。
但六国之人,刚并入秦,骤然要适应一堆的严刑酷法,如何受得了?
而秦国官吏,受秦法约束,多有不知变通之人,跟当地习俗、民风相悖。
乃至,双方语言都不通。
根本无法有效沟通。
且有些秦官秦吏,以战胜者自居。
视六国人为贱民,不恤民力,强征暴敛。
故而,天下苦秦久矣!
“眼下六国之地,吏不知其民,民不信其吏。”
“始皇已死,若新君不能妥善处理朝政,天下反秦者,必定是风起云涌!”
“一朝有事,豪强袒右振臂于市,则千万人响应!”
“诛杀数十秦吏如屠猪狗般简单,一夜之间,举城可皆反。”
“复国,指日可待!”
张良内心火热。
他这一生,有两个目标。
刺秦!
复国!
如今始皇已去,只剩复国了。
张良思绪起伏时。
“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城门守卫,拦住了他。
张良是秦国全境通缉的要犯。
为进咸阳,他可伪装了一番。
下身穿绔,脚踩草鞋,用木棍作簪子,将发髻固定在头顶左侧。
再加上风尘仆仆,掩去其面。
城吏没有火眼金睛,如何认得出?
“在下江东人韩良,他是楚缠,他是楚羽,我三人闻得新皇招贤,特来一试!”
张良在来的路上。
听说了赢无羡要重建稷下学宫的消息,于是想着混进去,潜伏学子之中。
而且,赢无羡既重建学宫,开学之日,肯定是要露面的。
那时,他就有机会见到真相。
“可有符、验传?”
听说是来施展才华的士人,还一口江东口音,城吏不再怀疑,客气许多。
万一此人真有才学,被新皇看中呢?
自己今日刁难,岂不是要被记恨?
但该检查的,还是要检查。
“有的!”
张良、项羽、项伯,将杨木板制成的“符”,以及柳木条削成的“传”取出,递给城吏。
秦国自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开始,就对户籍高度重视。
凡是秦国居民,生了小孩要登记,死亡人口则要报告除名。
官吏要经常查户口,以防隐瞒。
凡是在册的人,都要向国家履行一系列的义务,包括缴纳赋税,服兵役,联合“伍”检举捉拿不法之徒。
在此基础上,实行连坐制度,更加深了百姓的户籍观念。
到了始皇时,推行“初令男子书年”、“使黔首自实田”等方案。
以便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并为大秦提供稳定的租赋徭役来源。
如今,户籍的管理,十分齐备。
以“户”为单位。
分为普通民户籍、役籍(军)、徒籍、私奴籍、市籍、弟子籍、高爵者籍、宗室籍。
户口册上,开始记录人口的姓名、年龄、土地、身高、面貌等详细情况。
并实行“符”、“验”、“传”制度。
“符”、“验”相当于身份证。
由巴掌宽的杨木牌制成,上面篆刻籍贯身份。
“传”,相当于官府开具的介绍信。
在秦国,百姓是不能乱跑的。
想出远门,需有缘由。
还得由籍贯地所在的里正、亭长担保写信,这便是“传”!
没有“符”,和“传”这种介绍信的话。
根本住不了客栈。
店主收留,查处后,会被连坐。
张良流窜于六国,自然有搞到身份证、介绍信的办法,
“可以了!”
看过“符”、“传”。
城吏还给张良他们,好心提醒道:“明天是陛下继位登基后的祭天大典,城内戒备森严,没事的话,不要在街上闲逛!”
“多谢提醒!”
张良他们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