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儒佛道基本戒(2 / 2)
这个人当时怀恨在心,到了今生,此人才会一扁担打死化身——文生魂。
不偷盗戒:是针对财物来制定的。众生几乎都贪财,贪财就会生起盗心,想将他人之物占为己有。
众生偷盗时会用种种方法,例如假公济私、借债不还、顺手牵羊、偷税漏税等等,偷盗的心机、手段也算是千奇百怪。
不偷盗就是儒家的“义”,所以,有“不义之财不可取”。
不邪淫戒:作为在家居士,可以过一夫一妻合法的婚姻生活。夫妻之外的男女行为称为邪淫,若发生,则犯根本戒。
众人最重的烦恼就是淫欲心。不邪淫就是儒家所说的“礼”
不妄语戒:如果我们以虚荣心、以贪求名闻利养的心说自己修行开悟了、证果了、得神通了、有天人来供养了。
乃至说自己是某某佛、某某菩萨、某某神、某某仙再来,那就犯到了大妄语,会贻误众生,罪过无边。
不妄语戒兼制小妄语,小妄语是指平时喜欢说假话,心口不一。我们佛弟子一定要说诚实语。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叫“信”呢?信,人字旁,右边一个言。这个字就告诉我们——只要人说出的言语就是有信誉的!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说诚实语。万一因烦恼重,说了假话,倒也不算破根本戒,还是可以忏悔的。
不妄语就是儒家“信”。
不饮酒戒:酒是无明毒水,能乱我们的性德,所以说不饮酒戒是一条遮戒。
不饮酒就是儒家的“智”。
佛教特别重视智慧,只要使我们的理智颠倒混乱的,我们都要制断。
如果我们喝醉了,就会犯糊涂,就会胆大妄为,不敢说的话也敢说,不敢做的事也敢做,等到醒过来又后悔莫及。
喝酒会伤害脑细胞,如果平时嗜好喝酒,身体容易出问题,晚年还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戒律常被误解为束缚,其实不然。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从而避免给自他带来伤害、痛苦。
戒也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是佛道根据自己的好恶,硬性制定的律法,没多少理由地规定必须这样,不准那样。
佛道戒律完全不是如此。当年佛道通过智慧和神通看到有些行为会造成恶性后果,使人远离安乐并障碍解脱。
出于悲心,佛道为大家开示了行为取舍的道理。这就是戒律的由来。制定戒律是为了帮助众生断除烦恼,灭诸过失。
众生持守戒律的能力有强有弱,佛道因而制定了不同的戒律,使众生得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能力,有选择地受持,可以受一条、受多条,也可以受一天、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