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复设枢密院(1 / 1)
冬至过后,无论是军机处还是内阁,都一直忙碌到了除夕。按照明代旧例,进入腊月之后,朝廷各部门就逐渐开始锁厅封印,不再办公,直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才恢复。但这套旧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行过,因为军国大事总也忙不完。
军机处花了大量的时间,来为大明功勋爵位管理方式拟定细则。细则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勋爵家族的管理方式、勋臣待遇,以及爵位的继承方式等等。
前明勋贵散居地方,滋扰乃至于欺压百姓的情况多次出现,由于勋贵地位尊贵,地方官员往往不敢查办。有鉴于此,管理细则规定勋臣除非在外任职,否则需在南北两京之一居住。勋臣在两京的府邸,由朝廷出资修建,但日后修缮需自行出资。为了避免府邸逾制或者侵吞百姓土地,勋臣府邸修缮和扩建需要呈报内务府经办,不得擅自进行。
所有勋贵住宅,除国公府由朝廷赐给地皮因地制宜设计建造外,其余世爵、世职府邸均由唐云沛与内务府样式房掌案雷发达——后世知名的样式雷家族开山鼻祖——共同设计,自公爵以下至于恩骑尉,每阶级都有不同形制、规模,总共达三十五款之多,适合不同人口数量的家庭。
勋臣受封之后,每家由朝廷授予谱牒,详细记录家中人口,凡出生、死亡、婚嫁都要呈报,在谱牒上记录。勋臣子女管理方式与宗室相仿,七岁入宫学读书,男子十六岁肄业后,到保定皇家陆军军官学校受训一年,而后入宫充任四等或者三等侍卫,随官办差,嗣后发展听凭个人际遇;女子肄业后呈报皇帝知道,由皇帝指婚给宗室或者大臣,如未获皇帝指婚,则归家嫁人。
在勋臣俸禄的问题上,常镇业对许纬辰主张“厚俸”表示无奈的支持,但还是想尽办法为朝廷减省俸禄开支,建议设立“勋臣互助公积金”和“勋臣府邸营缮基金”,来减少俸禄的实际发放。具体的方案是,所有勋臣俸禄分春秋两季发放,每季发放一半,发放时发给户部汇票,自行到大明储备银行领取,而且需扣除“勋臣互助公积金”和“勋臣府邸营缮基金”,两项各占百分之十。也就是说,一位国公的名义年俸为五千两白银,实际到手是四千两,需缴纳“公积金”和“营缮基金”各五百两。
所谓“勋臣互助公积金”,就是以未雨绸缪、相互救济为名,设立公积金账户,将钱存在大明皇家储备银行之中,将来若是谁家有个意外,好作应急之用。“勋臣府邸营缮基金”则是作为日后修葺、扩建府邸之用。
另外,勋臣若担任官职,不重复发放俸禄,如官俸高于位俸,则于发俸时补足差额。
至于爵位的继承方式,采用前明嫡长子继承制和清朝引见制相结合的方式,凡勋臣有嫡子者,以嫡子继承;若无嫡子,或嫡子犯罪被革退,或嫡子早死,则将其余儿子到御前引见,由皇帝挑选继承人。这个方案出自毛渊明之手,目的是既稳定嫡长子继承规则,又避免在没有嫡长的情况下,出现诸子夺嫡的悲剧。
而不能继承爵位的其他儿子,以父亲爵位高低授予世职。父亲持世爵者,以国公、公、侯、伯、子、男之不同,分别授予一至三等护军都尉、一至三等轻车都尉。父亲持世职者,均授予散骑尉,散骑尉诸子俱授恩骑尉,然后以恩骑尉世袭。
众人对整套继承方案总体上没有什么意见,只有温如嵩坚持认为,恩骑尉虽然级别低微,年俸仅三十两,但若是无限授予和世袭,若干代人之后势必造成朝廷负担沉重。孙广越则明确反对温如嵩的看法,因为按照统计,1911年清朝灭亡之时,清朝宗室经过了27多年繁衍,也仅仅达到了一万六千多人的规模,勋臣的数量虽然比较多一些,但相应的生活条件也不如宗室,估计经历同样的时间,也不会达到十万人的规模。
毛渊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想法也和先前有所不同。穿越者的使命,并非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明朝,而是要在掌控了整个大明资源的基础上,尽力推动工业革命在大明发生,为大明找到一条复兴中华民族的新路。这样看来,勋臣数量多些少些并不重要,甚至说,多一些易于管理的低级勋贵,反而是得到了一批忠诚度不错,而且有军事家学的人才。因此,毛渊明转而支持现有的方案,这令温如嵩非常不快,但也无可奈何。
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一个问题:比起宗室有宗人府专职管理,世爵和世职似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有不同类型的问题必须分别找皇家储备银行、内务府、大理寺等等机构来处理,显得比较零散。李书同于是提出,复设枢密院来专门管理这些世爵和世职。
枢密院初设于唐代,至残唐五代时,后汉隐帝以枢密使郭威主管军政,枢密院大致成为了朝廷的最高军事管理机构。北宋时,枢密院制度趋于完备,设枢密使、知事、同知、副使等,专掌兵事,宋朝名将曹彬、狄青、岳飞等皆曾任职枢密院。元代枢密院职能大体因袭宋代,明太祖称帝之后,废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
李书同认为,单就职能而言,叫大都督府也没什么问题,但大都督府在前明存在二百余年,百弊丛生,名存实亡,现在如果重设大都督府,则有很多复杂的头绪要清理,比如很多郑氏将领都已经挂都督或者都督同知衔,但实际上手下不过是一镇两千多人。干脆彻底废除大都督府,重设枢密院,暂时先负责勋臣的管理事宜,然后慢慢再将军事功能填充进去。
“那不是要把军机处的权力都收进去了吗?没有军机处,我们可就不好操纵军事了。”吕宪华对李书同这个建议有些疑问。
“是。可是你想啊,大臣当中一直不停地有人上书,要求撤销军机处。而且,现在疆域广阔,军队规模增大,很多具体军务要我们自己管理,向老乡征购猪肉之类的事情都要处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你看老许前一阵子来信,说靠留在南京的十几个人管理南方的事情,忙得晕头转向,很想要分几个人去南京帮忙,可我们哪有人可以分呢。”
项绍宽对李书同的建议倒是很能接受:“具体的军务就要有合适的人管嘛,我们也不必要包揽一切,把事情分一些出去也可以考虑。枢密院嘛,名字不错,而且暂时先管理勋臣,并不涉及分割兵权。”
“那行吧,只要你觉得可行,我也没意见。”吕宪华马上转而同意项绍宽的意见。
“那就这么决定好了。”项绍宽说着,又问李书同,“那枢密院具体什么格局,你有方案吗?”
“枢密院要管这么多勋贵,包括超品之爵,官不能小了。宋制枢密使是从一品,我看我们给他升至正一品。武英殿大学士之前空着,以后就专授枢密使呗。”李书同侃侃说道,“枢密使以下设同知、副使、佥事,依次为从一品、正二品和从二品。”
“可以,官缺不是问题,问题是枢密使由谁来担任?”毛渊明听了半天,觉得枢密院这个设计很有意思。
“还能有谁,除了刘国轩,没人能当得了枢密使吧?”
“刘国轩当枢密使当然合适不过,问题是他人在武昌,暂时又不能把他调回京城……”
“所以要设枢密同知这个岗位。”李书同有些得意地笑了起来,“枢密同知可以由在京的官员担任,署理事务,有重要的事情给刘国轩发八百里加急请示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