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惊呆的南洋子弟们(2 / 2)
而且因为多日的散漫,一段时间没有操练的战象与士兵们的配合松懈了下来,不如当初的严密和熟练,又耽误了更多的时间。
“轰隆隆。”
巨大的声音和震动下,大明的大炮阵地闪耀出耀眼的光芒,随之是土地的摇摆,整个大山都仿佛被撼动起来,仿佛天要塌了。
战象们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动物的本能下惊慌失措,在大明军队一阵又一阵的炮声中,反而无法获得向北方的骑兵们发起冲锋的机会。
战象背上的象兵纷纷掉了下来,战象们在己方的阵地中横冲直撞,叛军被冲击的四分五裂,士兵们鬼哭狼嚎,完全失足了组织。
明军那边继续使用炮击,战象们往后崩溃。
见状,朱能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砰砰砰。”
步兵们一步步的上前,好不容易站稳了的叛军,又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剩下的那些还坚守在原来位置的士兵们,面对铳刀“林”,全部崩溃了。
决战变成了追歼战。
叛军方面毫无还手之力,被打的落花流水。
最英勇的波隆戴摩,因为死战不退,直接被明军的铅弹带走了生命,他的部队也很早的自溃,没有对明军造成威胁。
连波隆戴摩都死了,其他的军官表现更差,许多将领比士兵先逃跑。
波隆多罗阇的心在滴血。
他从来没有想过能打败明军,他只想借着地利的优势,让明军知难而退,到时候再与大明谈条件,给予大明补偿,以获得和平。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战无不胜的军队,在明军面前不堪一击。
再大的野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只有无能为力。
波隆多罗阇不敢呆下去,他知道已经无力回天,只有赶紧退回自己的地盘坚守,不能再与明军野战,连都城都不要了,直接一路南逃。
几万大军就这么溃散,留在都城的少数军队,见到大明的旗帜,得知将军的不知所踪,最后选择了投降。
收复了暹罗都城,收复了曼谷。
朱能选择了一鼓作气。
朱能不担心粮草。
大明在沙美岛积累了诸多的粮食,大军只要攻破芭提牙,在那里就能获得新的补给,否则靠着老挝通过陆地运输的粮食,大明的军队可没有这个底气。
大明军队在南洋作战的底气来自交趾和占城。
交趾在大明的治理下粮食丰富,又可以通过占城的码头,借助海运维持大明军队的补给,这才是大明敢在暹罗用兵五六万的凭仗。
又因为大明在南洋的影响力,朱能一路南下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甚至许多地方迎接王师,被文书们记载下来,最后整理为史册。
大明收复南洋,军队所过之处,百姓乡老箪食壶浆,喜迎王师。
军队里有很多军医。
“丛林里多腐烂,气体成堆,长期密不透风变为剧毒,类瘴气之毒,无色无味杀人于无形,大军不可轻入。”军医解释道。
在军医们的要求下,士兵们不会进入未知的老丛林。喝水必需喝热水,否则会有严厉的军事处罚。
甚至有军医提出剃光头。
诸多的要求下,大明士兵们在丛林的作战,伤病率大大的降低,保持了士气和军心。
多方面的条件支持,朱能一口气追到了暹罗南部,包围了波隆多罗阇。
百姓们不可思议。
当初的波隆多罗阇多么的士气如虹,气势高涨,怎么才半年而已,就如此的狼狈逃了回来,连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了。
波隆多罗阇选择向大明皇帝臣服,朱能不松口,要求波隆多罗阇必须出城投降,否则兵戈之下,无法保障波隆多罗阇的生命安全。
经过两日的试探,波隆多罗阇无奈出城投降。
暹罗的战事初步告捷。
波隆多罗阇被送去了占城,军队的捷报也送去了占城,还有朱能的密信。
朱能认为虽然波隆多罗阇已经解决,可是暹罗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地方上的秩序也失去控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大明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恢复在暹罗的秩序。
这就是朱棣在占城的好处,朱棣不怕大将尾大不掉。
所以朱棣把当下暹罗的事情全部交给了朱能,让朱能趁着胜利的气势,结束暹罗一切骚乱,并不担心朱能仗着军权成为不可控的军阀。
朱能得到了放权后,在暹罗恩威并施。
听话的部落给予协助,不听话的部落就会被打击。
首先成立清莱宣抚司、清迈宣抚司、湄丰讼宣抚司,再成立素可泰都司,以都司遥控三抚司。
请求皇帝派来文武官员,把制度落实下去,随后派士兵在暹罗南部海上的沙美岛,阁昌岛等岛屿,宣布归为大明,根据暹罗国王的请求,把岛上的岛民送还给暹罗国王。
虽然战事只有半年,可是乱军的军纪失控,带来的危害巨大,暹罗的人口大大减少,暹罗国王失去了军队和百姓,需要新的补充。
而大明当下也需要更听话的暹罗国王存在,为了补充暹罗国王的实力,答应了这个要求。
波隆多罗阇的核心地区,芭提牙雅改为大明都司,朱能亲自驻守在此地。七岩、华欣等地区的部落首领们,从朱能手中获得大明的封赏文书,成为大明的宣慰使。
最终形成了暹罗北部和南部各有一都司,都司管理三抚司的局面。
大批的叛军将领被流放,战俘送去修铁道,留下了大片的地盘和资产,商人们纷纷来到朱能所在的地方,递上了自己的损失清单。
根据商人们的损失清单,朱能全部返还给了他们。
至于商人们的损失清单有没有虚假,朱能并没有太过追查,首先是很难查,其次是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所以朱能直接大手一挥,让南洋的商人们或多或少发了笔横财。
其实也是朱能故意如此。
此番大军作战顺利,大明商人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看到了太子殿下为何没有阻碍商人们的势力发展,虽然是面双面刃,可是用好了的确有大利。
逃离芭提牙雅才半年的大明商人们又回来了。
变化的是芭提牙雅原来的统治势力,政治势力的空白,让大明商人们的地位大幅度的增加,不但没有因此事受损,反而气势更甚以前。
本来就贸易模式不对等,仗着资本的雄厚,大明商人有许多的优势,加上如今芭提牙雅都司的成立,大明商人们如虎添翼。
自宋朝以来,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平均单产高于小麦和历史上的玉米,是国内“最能产粮”的粮食作物。
中国水稻的单产常年位于世界前列,但在大米的品质方面却存在不足,“稻强米弱”的现象比较突出。
反观暹罗。
暹罗的稻米不光质量高,产量也高,耕地面积又是中南半岛第一,因此被称为亚洲大米碗。
素可泰都司、芭提牙雅都司,以及归属其的宣慰司和宣抚司,成为了大明工局海外布局的重要地方,根据朝廷的要求,暹罗要成为大明南洋的粮仓,以保障大明在南洋的发展计划。
农业价值低,商人们不愿意种植农业,他们喜欢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双方开始了争抢土地。
暹罗国王支持了大明商人。
双方一拍即合,大明商人们支持暹罗国王的位置,暹罗国王给予大明商人们更多的方便,一个个的农庄和经济庄园在暹罗成立。
中部地区因为战乱,许多势力的消亡,阻力不大,反倒是暹罗北部地区没有受到战乱的波及,对于自身利益的受损,越来越反感起来。
因为占城有大明皇帝,有许多人选择了加入,大批的子弟北上就是于此,还有些人选择了抗拒。
暹罗的局势从波隆多罗阇越发强硬,乃至大明皇帝抵达占城,各种试探和矛盾爆发,最后波隆多罗阇失败,历经两年有余。
大仗虽止,地方上的小冲突却不断。
帕、难两个宣慰司更是各个部落互相征伐,反倒是中部地区最快恢复稳定,随后是南部地区,靠着海运的效果,随后也恢复了平静。
素可泰都司与清莱宣抚司、清迈宣抚司、湄丰讼宣抚司等地方,加上历史遗留的矛盾,不光没有稳定下来,而且越演越烈,波及到了八百大缅宣慰司。
关于前半段对话描写的片段,来自于《中华大帝国史》,奧古斯丁赤足修士及跟他们一起进入大明的所见记录。大明被同时代的西方人称为理想国,并不是因为大明的国土大人口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