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原来圣人在学习(1 / 2)
伙房的伙食,让景清大开眼界。
他不是没有吃过美食,眼前的饭菜也谈不上,但这是工人们吃的便饭。
米饭管够。
鱼头豆腐汤。
五块酱瓜,三大块咸鱼干,一勺白菜,最后一勺茄子炖肉汁浇在大米饭上。
景清下意识的看向圣人。
朱元璋捧着大瓷碗,吃的香喷喷的,桌面还有一碗装着鱼头豆腐汤的大碗。
景清不敢再看,忍不住望向李道信,李道信却扬了扬眉,意思是一直这样。
“吃啊。”
朱元璋笑道:“你也是百姓出身,跟咱一样的泥腿子,在国子监读了几年书,当了几年官,不会这些饭菜已经吃不下了吧。”
“学生吃得下,倒是看见圣……黄先生能如此,让学生感动至极。”
“这么好的饭,咱有什么不喜欢吃的。”
景清心里暖洋洋的,也开始了吃饭,不再顾忌规矩。
同时想起了京城百姓们的民谣。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四菜一汤的来历,正是朱元璋与官员们的约法三章,于是有了四菜一汤的说法,进而成了现代廉政的榜样。
“工地的规模,学生看来不下于万人,只这伙食上的费用,恐怕不菲啊。”
景清好奇了起来。
与圣人一起吃了顿便饭,加上圣人的随意,景清胆子大了起来,有了和圣人聊一聊的欲望。
“这算什么。”
朱元璋遗憾的放下了大碗,食量还是比前几年差了不少,汤有些喝不下了。
李道信见状,笑道:“侄儿没吃饱,大伯的这碗汤就赏给侄儿吧。”
朱元璋大方的送给了李道信。
景清内心感叹。
李道信这厮倒有好机缘,有了与圣人的这番相处,岂不是有了层保障。
朱元璋吃饱了,满足的指点景清。
“北方工地的伙食,比这里更好。”
“不会吧?”景清不太信。
江淮地区有的人家每日吃三顿饭,而北方每日吃两顿饭,就伙房的伙食水平,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普通百姓的伙食。
“北方有大片的牧区,有金州的渔政,还有兴起的大片井制度,粮食的供求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都是新词。
字不新,但是因为北平模式的推广,人们把北平模式带来的东西称之为新开头。
看来圣人对北平模式很推崇。
景清心中明悟。
圣人有易储之心,并不是因为新军的强大,看来圣人很早就对北平有关注。
景清猜到了根由。
“可惜。”
朱元璋遗憾的说道:“应天府的铁道还没有通车,物资流通的成本太高。”
“否则不光工地上的伙食可以追上北方工地的伙食,新城区的修建速度和成本,也能成倍的降低。”
“漕运的成本应该不算高。”景清说道。
为何江淮地区经济好,因为江淮地区的河道发达,运输成本比北方要低。
“运河的运力限制大,而且运输成本高于铁道的,幸亏上海去年开了海运,否则成本还要更大。”
朱元璋倒不反对海运。
明朝的禁海与清朝的禁海是两回事。
明朝官方对外的贸易,以及与各国的往来,乃至通过海运向辽东运送物资等都没有禁止。
包括洪武年,山东向辽东供应物资走的就是海运。
例如早先朱元璋派去辽东担任总兵的杨文。
此人历史上洪武二十六年就是出任海运总兵,率领京城卫将运粮到辽东。
包括开国功臣靖海侯吴祯、延安侯唐胜宗、舳舻侯朱寿等人都曾“总舟师”由登、莱转运粮饷物资到辽东。
并且“岁以为常”。
也就是海运定为常例,乃至到了明末崇祯时期,同样是由海运供应辽东。
明朝禁海的目的是为了防备外敌,防不胜防的倭寇,漫长的海岸线很难防备。
手段温和,有明确的规定。
总体来讲,这项措施是出于大国的综合判断,对于民众的人身财产安危,政府有详细的计划。
在整体上,人们和国家是一致对外的,受到的效果是由两者共享的。
此时它们是一个共同体,在国受到威胁的时候,个人利益势必要向集权利益低头,属于无可厚非的举措。
清以防汉为主,对内手段残酷,禁锢思想,禁锢科技,畏惧火器发展,叫做闭关锁国,防备外来的思想冲击。
把明朝和清朝的禁海混为一谈,绝对是无知,或者居心叵测,不是一个立场的思想。
“铁道的作用的确令人惊叹。”景清虽然没有乘坐过铁道,应天府的铁道还没有通车。
但是铁道的威力,已经没有人反对。
去年北平新军闪击太原,今年十万大军一点“动静”都没有,突然从山东与河南两方面悬于应天府头上,都是因为铁道。
而铁道对于经济的作用,官员们又不是傻子。
明朝地方的大户们死抓海贸不放手,他们能不知道经济?
“景君颇有才能。”李道信笑道。
圣人虽然没有开口挽留景清,但是李道信跟随圣人这么久,圣人的举动,李道信如何看不出。
景清识大体,严律法,在都察院做事一向恪守成规不讲私情,李道信知道圣人喜欢景清。
三人吃过饭,也没有离开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