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便桥之盟 6(1 / 1)
李靖和武显扬来到桥上,相距十步站定,向对方抱一抱拳。他二人曾经在太原交过手,当时武显扬重伤未愈,李靖顾忌李元吉,双方稍一接触就脱离开来,十多年后在阵前重逢,二人已是战功赫赫名满天下的大将,名声响了,身份重了,但韶华已逝,头上都有了白发,此刻代表各自阵营出场展示威势,均知道对方不仅不会撂下功夫,只会更加厉害,一点也不敢轻忽。二人相对站立一刻,谁也没有说话,武显扬突地飞身而起,纵高八尺,挥掌向李靖头顶劈去,李靖向左跃开一丈,右脚在桥栏上一蹬,斜跃八尺,一拳击向武显扬腰间,武显扬身不落地,已向李靖踢出一脚。
李武二人都修习清宁生,都知道绝不可能轻易战胜对方,所以出招尽可能地谨慎保守,名为攻击,实是防守,同时还要展露威势,震慑敌营,两人就像是最高级的舞者,在便桥上纵跃飞腾,大开大合,风雷隐隐。
渭水两岸数十万将士无不为二人的精彩打斗吸引,彩声雷动。
突厥人崇尚勇武,喜欢骑斗,所谓骑斗,就是双方骑在马上交锋,以刀枪和弓箭一决生死,历史上甚至曾有以猛士骑斗决定战役胜负的先例,当年大隋第一高手史万岁拦截突厥达头可汗,就是独自一人在阵前与突厥最有名的三位勇士骑斗,以生死定战争输赢,史万岁斗而胜之,达头可汗的十万大军竟然依约退走。突厥人最见不得的,就是中原的武士立在地上挥拳拍掌地斗殴,认为既不得力也不精彩,李武二人此番打斗可说让他们大开眼界,这二人可以说是当世格斗经验最为丰富的武者,又有意炫艺,均尽展平生绝学,虽是立地争斗,比之骑斗何止精彩百倍,任何一个突厥骑士都自认接不下他们一招。
忠恕也看得心驰神摇,他并不认得武显扬,但一看他的身法拳掌与吉文操几乎一样,只是更加潇洒美观,自然想到他就是让天风等人深为忌惮的武显扬。武显扬投靠突厥,流落西域近二十年,接触的武学一定很博杂,但他此刻所使的依然是浸润日久的朝阳宫武学,每一招每一式忠恕都认得,李靖的身法看着与阿伍德的胡人卫士有几分相似,但更为灵活飘逸。这两个人出招,进攻与防守都出人意外,忠恕下山前已能接下吉文操一百余招,但自忖如若是与武显扬和李靖为敌,五十招内就会落败。
武显扬是自己的灭门仇人,独孤士极等人都指望着他为父母报仇,忠恕奇怪自己竟然丝毫没有冲出去与武显扬一决生死的想法,是父母的记忆淡漠,仇恨不深?还是自己惧怕武显扬?忠恕也搞不明白。
李武二人在桥上激斗,两军将士扯着喉咙喝彩,有人竟然把嗓子都叫破了,激斗中的二人各呈精彩,一个时辰依然难以分出胜负。忠恕对武显扬的武功套路知之甚清,看他应对的招式,就知道他已经稍落下风,李靖一个连环三掌,武显扬本可用山居掌中的“烧香散花”相接,但他反用“唯道为务”,看着威势猎猎,实则是省力投巧,再过一个时辰,内力弱将下去就会显出败象。
大唐天子李世民骑在马上,如泰山般坚固不动,忠恕看不到他的脸上是什么表情。这时突厥那边的传话人又跑了出来,高声叫道:“大突厥天可汗请大唐天子叙话!谢谢二位勇士助兴。”李靖与武显扬在空中四掌一对,各自后跃两丈,先抱拳向对方行礼,然后分别向自己和对方的阵营行礼,感谢众人的捧场,双方将士又是一阵轰天喝彩。
李武二人向自己的阵营走去,突厥这边军阵中闪过一骑,骑者身披绿色风氅,头上缠着黄色头巾,没戴盔甲,长相竟然与尉迟敬德有几分相似,他骑马走上便桥,武显扬向他躬身施礼,看来此人便是突厥颉利大可汗了。
李世民独自催马走了过去,李靖向他施礼后回到阵中。忠恕见李靖鬓角微见汗珠,知道这一场打斗对他也并不轻松。
李世民和颉利骑马走到桥的中央,向对方抱拳行礼,他们都带着兵器,离得很近,却并没有抽刀挺枪的意思,忠恕看到二人一直在比划着手势说话,听不到他们说些什么,唐军这边鸦雀无声,突厥那边仍然是乱哄哄的,有人高叫,有人嬉闹,只有武显扬的柘羯一直保持阵形严整。
李世民与颉利一直说了半个时辰,不知在叙旧还是在谈判,两人始终很平静。太阳偏西时,忠恕隐隐听见从突厥阵后传来号角声,然后是咚咚咚的战鼓声,一扭头看见唐军旗语塔上的信号官在不停地向北方挥旗,敬德低声向李靖报告:“是我军鼓号。”显然有唐军从突厥的后面围过来了,声势很大,听声音距离突厥后阵不过十数里,估计是救援的唐军赶到了。此时就见突厥后阵变动,尘土大起,飞扬到半天空,自是殿后的骑兵赶去与唐军接战。
敬德看到战机,向李靖低声请示:“元帅,要不要发令准备突击?”李靖一直看着桥上,没有答话,远处号角声越来越响亮,鼓声越来越近,敬德又向他报告:“司旗看到了我军旗帜,不知是谁统军。”李靖下令:“命令他们与突厥后军保持距离。”敬德立刻向身边司旗官发令。正在桥上谈话的李世民和颉利显然也注意到形了的变化,颉利回头看了看,又接着与李世民说话。
李世民在桥上与颉利又谈了好一会,直到太阳将要落下,这才转身向唐营这边招招手,程将军身边一个穿紫袍的文官牵着一匹健硕的白马走了过去,李世民和颉利都跳下马来,那文官执着白马的缰绳来到桥中央,李世民抽出刀来,手起刀落,一刀把马头砍掉,白马扑倒在地,那文官拿出一只大碗来,接了一碗马血,双手捧给李世民,李世民喝了一口递给颉利,颉利也喝了一口,然后向自己的靴子上洒了半碗马血,李世民接过,把剩余的马血泼在自己的战靴上,二人互相行礼后各自走回自己的阵营。
李世民脸色平淡,嘴角稍现血迹,回到阵营后对李靖低声吩咐几句,李靖立即命令身边传令官打旗语,旗塔上的信号官挥舞旗帜,不一会就看到突厥阵后的唐军旗帜开始向西北原上移动,号角声低落下去,鼓声也消失了,似是救援唐军与突厥后军脱离了接触,为他们让开一条道路。
渭水北岸,大可汗的几十个传令官骑着马在军前来回飞奔,手里举着黄色的三角旗子,大声呼喊:“突厥与大唐已经结盟,大可汗令,向北!向北!”突厥骑兵开始向北移动,竟然是要撤退。忠恕听见唐军这边有将军低声说道:“突厥阵形乱了,准备出击吧?”但李世民立在阵前并无表示,李靖也像没看见一样,主帅没有号令,诸军无一敢动。
只见一条三四里宽数十里长的烟尘向北滚去,光看这尘土,就知道突厥军势多么惊人。天到申时,对岸乌云一样密集的突厥骑兵已经不剩下几个,武显扬的柘羯一直在渭水北岸保持着率然阵型,直到戊时才开始收阵,依次掩护着向北撤去。就这样未经战斗,来势汹汹的数十万突厥人收兵撤退了,两个大国之间迫在眉睫的一场生死恶战消弭于无形。没人知道李世民与颉利谈了什么,但看刚才的仪式,双方好像立了盟约。
不断有唐军骑兵赶来通告突厥人的去向,当得知颉利大可汗已经走出四十多里,李世民这才带着少数护卫返回城中,李靖依然留在便桥南岸,唐军一直保持着阵形,一直到子夜时分,唐军才收了阵形,一半士兵进抵渭水河岸戒备,一半士兵开始就地扎营,禁军将在这里停驻,防备突厥人再杀个回马枪。
忠恕在李靖的大帐里值守,不断有人进来报告突厥人北撤的消息,李靖坐在位子上,似听非听的,偶尔发出一道命令。次日中午,值守将军进来报告:“代州都督候君集信使到。”忠恕一听,心情激动起来:候君集能派出信使,那他本人肯定无恙,庭芳与他一起南下,不知道现在如何了。李靖轻声道:“着他进来。”进来的人是于大春,只见他满身征尘,脸色疲惫之极,近前摘掉战盔,向李靖躬身行礼:“代州都督府副将于大春见过尚书大人。”嗓子沙哑,语音含混,几乎无法听清。李靖点点头,轻声道:“辛苦!”于大春双手呈上信,值守官接过转呈李靖,李靖随手把信放到一边,问:“你们在哪过的河?”于大春道:“石州。我们在周塞冲出包围,尾随突厥的后队到了石州,突厥主力已经通过浮桥到了河西,我们在夜晚打散守桥士兵,过河后就把浮桥毁掉了。”李靖又问:“你们是否调动了延州兵马?”延州属于关内道,在银州通向长安的半路上,于大春道:“候都督想向延州借兵,可延州刺史怕突厥攻城,托口没军令,一个人也不肯调用。”李靖问:“现在候都督营中有多少人?”于大春道:“两千出头。三百代州兵,一千周塞乡丁,还有七八百沿途征集的民夫。”李靖噢了一声,道:“回去告诉候都督,让他原地驻扎,三天后到兵部报到,等候议处!”于大春躬身道:“是!”他转身出去,走了两步又折了回来,李靖眉头一皱,于大春躬身道:“末将斗胆向尚书大人请求一事。”李靖道:“讲!”于大春道:“请兵部调拨三千匹绢帛,供征集的民夫返乡用!”李靖向旁边的值守官点了点头,不再看于大春。忠恕知道肯定是候君集故伎重施,用重赏在沿途拉了民夫。于大春谢过李靖,转身出去,忠恕想出去和他说话,但碍于李靖军法森严,不敢乱动,只得放过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