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以铜为镜,穿越古今(2 / 2)
而且形成这种特殊弹性形变,还与当时工匠如何打磨镜面有关。
用科学语言解释为:厚的地方曲率小,反射光比较分散,投影略暗淡;
薄的地方曲率大,反射光较为集中,投影就会比较亮。
很明显,有铭文和图案的地方厚,其余地方薄,所以两种不同的厚度,就会反射出不同亮度的投影。
看起来就像是背部的图案,穿透了过去一样。
当然,并非每一面铜镜都会获得透光效果,这还与打磨工艺有很大关系。
所以可以说,“透光镜”的出现带有很大的幸运,可谓可遇不可求!
知道了有这么一种汉代“魔镜”,不知大家是否被惊艳到了呢?
对文物有研究的朋友,或许对青铜器不会陌生,甚至还会说“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价值更高”之类的话,事实也的确如此;
但这里却要说一种“特殊”的铭文青铜器,即“铜镜”。
追溯历史,战国后传统“礼乐”日趋崩坏,诸侯互相征伐,象征王权与神权的青铜文化逐渐衰落。
但铜镜却在此时异军突起,成为了青铜界的主角;
目前考古发现的古铜镜数以万计,某种程度上也拉低了它们的价值。
然而各家大型博物馆中陈列着的一件件“魔镜”,它可是“至今难以复制”的国宝文物。
陈文哲之所以追索到南河,还是因为大海市博物馆中馆藏的一面磨镜。
通过他,陈文哲看到了阳洛这边的古墓群。
当然,大海市博物馆中的那件,不是出自南河,而是出自北湖。
说这话还要回到1982年冬,北湖ez博物馆正在进行野外考古工作,在鱼峰区九头山深处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墓群,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简要的说,本次考古收获颇丰,出土文物不仅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考古队还发现了罕见的汉宣帝时期的铜币,当然也包括三面青铜古镜。
这里单说其中的一面,该镜近乎正圆,半径为37厘米,直径74厘米,净重约5克;
其背面饰有菱形纹饰,铜镜外圈铸有八字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由此专家称之为“见日之光”镜。
前面已经说了,目前发现的青铜镜数量不在少数,带有有铭文的也不少,可专家为什么说它“特殊”呢?
公正的说,这件铜镜乍一看,似乎与一般铜镜没什么区别。
但如果以光照镜面,反射后产生的投影会出现光斑;
或许有心急的朋友会说“这有什么奇怪的?
古代铜镜面没有今天的玻璃镜这么光滑,反射时当然会出现表面凹凸不平的暗影。
专家说这种现象‘奇妙’,是不是有点少见多怪了?
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专家说的“奇妙”之处,并不是反射出铜镜表面的光斑。
而是呈现出铜镜背面的图案和铭文,好像光线直接穿透了铜镜,将其背面图案、文字反射出来一样;
尤为奇妙的还是那句“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镜背铭文,看上去即新奇,多少又有些“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