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零九章纹饰断代(2 / 2)
盖与器造型和纹饰相同,合在一起是一件器物,分开则是两件。
这样的铜簠,肯定不止是一件。
像是另外一件,其中器与盖的形制、纹饰、尽寸相同,
腹壁斜直,腹两侧有兽首耳,矩形圈足,四边正中有缺。
腹中部饰双首曲体夔龙纹,沿下及圈足饰窃曲纹,盖顶、器底饰连体蟠夔纹。
像是这种有着螭龙纹、蟠龙纹、夔龙纹的器型,都肯定只有王侯之墓中出土,每一件都十分珍贵。
而这些铜簠的断代也比较容易,主要是这东西比较好认。
认真说起来,这也不过是古人用来盛稻粱的用具,它的用途相当后世的盘子。
一般器型都是长方形,口向外侈,盖上有两耳,盖上有四个短足。
盖子与器物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器盖,打开来时就成为相同的两器。
簠只通行于周代中期,战国以后渐衰退。
商代和秦汉时代,都没见有簠。
早期的簠的特点是足短,口向外侈;
到春秋末时,簠的足渐变高,器变深,这是断代的特征。
陈文哲看到的这些照片上的铜簠,肯定是属于早期的作品,因为实在是太好认了。
青铜簠是西周晚期大量出现的一种新器型,只要大墓没有被盗掘,每一座王侯大墓之中,都肯定最少有着一件。
所以,陈文哲看到的青铜簠的数量,就比较多了。
而保存的比较好的也有几件,比如一件西周晚期窃曲纹铜簠。
在这里断代也比较容易,就是因为窃曲纹。
这是一种波纹,或者说是蛟龙纹。
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抽象化,形成一种新的主导性的纹饰,就是窃曲纹。
其名称也是据《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离俗览》记载,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置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
这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
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
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
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是很明显的。
试将一部分鸟纹加以排比,可以推测出它向窃曲纹衍化的具体过程。
较早的鸟纹在翅膀后边,接连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后来这个尾巴与躯体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弯卷的抽象纹饰。
再后,鸟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却保留着原先的一根长长的羽毛。
最后,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窃曲纹。
著名的大克鼎上,就有窃曲纹。
这一点知道的人肯定不多,也许有不少人见过大克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上的纹饰是什么,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