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送补汤(1 / 2)
翌日,凤栖宫内,宴涟漪听完叶凡宣旨,面色凝重地叫住他。
她声音微沉,“五日后,要到普慧寺去?”
“是的娘娘,钦天监算好了日子,”叶凡点了点头,脸上也带着复杂的神色,只得劝她道:“外边情况不大好,普慧寺路途遥远,娘娘先好生歇息几日。”
皇宫内歌舞升平,而民间却战乱频起,甚至祸不单行,一场天灾自北边而起,无数稻谷颗粒不收,逃难的人群带着饥荒蔓延到京城,到处是民不聊生。
“本宫知道了。”宴涟漪明白了什么,抿着唇,讷讷挥手屏退叶凡。
普慧寺冠以“天下第一寺”之称,气势雄伟,辉煌壮观,但其位置在京城郊外,数朝以来大多做个摆设,若非重大的天灾祸事,几乎没有兴师动众到普慧寺。
前些日子也听闻了民间旱灾一事,可她毕竟久居深宫,难以查探到外面的情况,因此并未过于留心。
姜原传旨意,去祈雨,便是意味着,民间的灾厄已经到了危在旦夕的地步。
今年不遂,大开国库抚恤流民还是小事,只是苦了百姓,这一场大旱,不知多少家庭又要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宴涟漪在凤栖宫门口迎风站了一会儿,思索着此事,脸色有些不悦。
宴涟漪在院中花架边坐下,玥彤见宴涟漪还是面色不佳,便主动说道:“娘娘,书院新送的话本到了,奴婢命人取来?”
宴涟漪愣了一下,轻轻“嗯”地应了一声。
一个沉重的箱子被两个小太监合力抬到了宴涟漪跟前,她俯身一看,里头同往常一样,是扎成摞的书籍。
宴涟漪隔月便会派人在京城中各大书院购买最新的书籍话本,整箱送进凤栖宫来。
她在宫中消磨时光,一方面也更能了解民情,不至于固守自封。
祈雨一事,宴涟漪今日心情格外凝重,无心思看那些才子佳人的话本,目光在群书中扫了一番,缓缓落在一本崭新的书上。
讲述的是乡野秀才寒窗苦读、进京赶考。
小太监见了,故意讨宠说道:“娘娘好眼光,那书院掌柜说了,这本是当下京城里最时兴、卖的最好的一本。”
宴涟漪往太师椅上一倒,捧起书散漫地扫了几眼,“退下吧。”
书中写到秀才科举失利,却用一大段文字慷慨激昂地批判了科举舞弊、买官进爵…
“啪”的一声,宴涟漪重重将书合上,摔在桌面。
这本书中提到的科举舞弊一案,与年初发生的事如出一辙,写得是淋漓尽致,仿佛了解一切内情,甚至故意夸大其辞。
科举自乡县到京城,层层之间涉及人员众多,舞弊几乎难以根除,年初时姜原曾派人严格查办,抓出了二十个人包庇行贿的小官员,当街处斩,大快人心。
宴家百年底蕴,朝中无数官员都是宴家门生……这书中所重点写的贪官,正是宴涟漪表舅从前门下的一位弟子。
位高权重的鼎盛文官,把持着朝野上下各类命脉,有几个特例,她表舅便是其中之一。
表舅自小随军出征,替先帝立下汗马功劳,所谓的“门生”。
不过是有求之人挂靠宴家的名号给自己贴金,好在朝中立足,书里却颠倒黑白,反咬一口,言语之间一条条无不暗指他背后存在黑暗的势力,甚至上升到宴氏玩弄权术的内幕。
“宴丞相把控朝政,大加敛财”几个字明晃晃写在其中了。
宴涟漪脸色铁青,压着怒火,吩咐道:“立刻去查这本书背后的来龙去脉!”
玥彤极少见她如此愤怒,忙应了声“是”,匆匆退下了,两边宫人见状,无不战战兢兢退在一边,生怕触了贵妃娘娘的逆鳞。
宴涟漪闷咳了两声,独身一人坐在太师椅上,仰头望着天,思索着此事。
“京城里最时兴……卖的最好的一本。”她口中重复着小太监来时的话,喃喃自语,心绪也随之沉重下去。
夸大其词,煽动民意的书还能在民间大行其道,只有一种可能,便是姜原故意的。命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舆情难抑,宴家无论是损毁还是禁止,都能被解释成心虚的举措。
宴涟漪闭上眼,重重地叹了口气。
呵呵,他还真是……煞费苦心了。
吩咐道:“来人,给本宫拿纸笔。”
她的家书写的不长,寥寥几笔诉情之句却暗藏深意,信件的末尾还着重提点,肃正家风,管教族中兄弟,不能有任何逾矩之举,府上务必日日整理家中大小物件,以防他人栽赃陷害,不得有丝毫差错。
落笔的最后一滴墨在纸上缓缓晕了个圆点,宴涟漪抬起头,清澈的眼神中闪动着坚韧的光芒。
她唯一能做的,便是竭力在这乱局之中,为宴家谋一条清白、平安之路。
把信纸折齐,忽而听见门口一阵嘈杂的马蹄声。
夜幕四合,隔着憧憧树影远望过去,姜漓一身玄色长衫,正动作利落地翻身下马,轻薄的衣料滚边金色刺绣,一股浑然天成的矜傲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