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 / 2)
吕琂哈哈大笑,“祸乱之源,说得好,当浮一大白!”
说得兴起,吕琂直接跳下卧榻,不装了,他摊牌了。
“天人感应说本是为了限制皇帝,令其无法无所顾忌的行事,可如今呢,却成了捆缚士人自己的锁链。可不可笑!”
王猛也喝高了,同样站起身,连酒盏都丢了,幸亏是青铜的,瓷实没破。
“当然可笑!和帝面对灾异下悔过书,却将责任推诿为没收到大臣的忠言,全无半点改进之意,此时皇帝对于天人感应说已然不耐烦了,祸乱的苗头已然出现了。”
吕琂接过话头,轻蔑一笑:“到了安帝继位,没多久就以灾异罢免三公之一太尉徐防,策免三公遂成定制。自安帝继位到桓帝薨六十余载,光是策免三公高达32次。”
王猛想起汗青上那一个个名字,那是一代代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忠义之士,忍不住垂足顿胸,愤愤出言。
“三公更换频繁,制定的政策也因此不定,由此实务向尚书台大将军等人转移,三公逐渐被架空,沦为虚衔。不设宰相之后,又搞废了三公,士族因此群龙无首,朝堂沦为外戚与宦官争斗的场所,这是赤裸裸的取祸之道。”
吕琂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王猛瞧了,也不着恼,“公珂有何高见,不妨直说?”
吕琂有些意兴阑珊,他不是没想过匡扶这世道,但当他了解到天象之后,人力渺小岂能与天斗,深深的无力感就快将他压垮了。
“你看的是人祸,我看的是天灾。人之祸尚可解,上苍降劫如何破?”
王猛自小聪慧,加之名师指点,且手不释卷,虽年方二十,然论学问见识,已堪称当世第一等的博学之士。
但对于天象,还是过于高端了些,这种专业性极强的知识可不是你想学就能学到的。
“何解?”
“这个不难,不需要精通易学,只需要归纳整理一番。自太祖高皇帝至王莽篡位为止,历21年,经十二帝,有记载的灾异289次。景略兄可算过其中其中属于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有多少次?”
王猛顿首,“还请不吝赐教!”
吕琂面容冷峻,空首还礼,算是接受了对方居于下位。
“答案是186次,其中水灾32次,旱灾38次,地震35次,蝗灾2次,风灾19次,霜灾5次,雹灾1次,疫灾13次,冻灾13次。几乎接近一年一次了,很多吧。那你知道自光武再造大唐到如今多少次了?”
王猛也不傻,听这口气就知道大事不妙,“不会?”
“正是,天灾几乎倍之。在这154年间,足足发生大型自然灾害285次。其中水灾51次,旱灾56次,地震65次,蝗灾4次,风灾19次,霜灾3次,雹灾2次,疫灾24次,冻灾7次,也就是几乎半年一次。”
王猛不明白,老天爷就那么不想要唐朝继续存在下去,他不得不朝向这个变得愈发神秘莫测的老同学,“这是何缘故?”
“因为气温,气温一直在降低,并引发气候异常的连锁反应,导致这一时期天灾连年。而其对农业的影响是深刻长远的。”
吕琂顿了一下,问了个似乎不相关的问题,“你在北方见过稻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