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刘禅、刘禅(1 / 2)
董允低头,沉默不言。
良久一声长叹:
“瞻儿啊,瞻儿。”
“我辈与你所生时代不同。”
“我生之时,天下大乱,四百年汉室倾颓!”
“前有桓灵二帝亲阉竖,远君子。”
“后有董卓废嫡长而立庶,乃至鸩杀少帝夫妇。”
“其后曹操杀董贵人母子,戮伏皇后及皇子,等到曹丕废献帝为山阳公。”
许久的沉默之后。
董允看向诸葛瞻,开口道:
“天子的威仪何在?”
“纵使是天子,若毫无半点权谋之术,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不能保全,何况是国家社稷呢?”
“少帝、献帝殷鉴不远,我们这位陛下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中人之姿?”
“若这是个太平盛世,陛下拱手而治,自无不可,可如今汉室倾颓,伪魏三分天下有其二。”
“关中,河北,雍凉,陇西,中原,三晋,淮南,荆襄,皆在于伪魏!”
“昭烈皇帝虽嗣承汉业,却仅有一州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将社稷之安危交于陛下手中,恐怕再不见汉室复兴之日了!”
诸葛瞻迎着董允的目光说道:
“诚如休昭叔所言。”
“但休昭叔就没想过日后吗?”
“日后?”
董允疑惑道。
诸葛瞻指了指董允,又指了指自己:
“休昭叔生于兴平二年(195,正是不惑之年。”
“公琰叔生于初平二年(191,如今四十有四。”
“文伟叔生于中平五年(188,如今四十有七。”
“我却生于建兴五年(227,如今不过九岁。”
诸葛瞻又问道:
“然而陛下呢?”
“陛下生于建安十二年(27,如今则是二十九岁。”
“等到十年后,诸位长辈已是知天命的年纪,陛下却正当壮年。”
“到了那时,又当令谁辅佐天下?”
“我父是先帝亲命的辅政大臣,三位长辈是我指定的顾命大臣。”
“诸位长辈皆年长于陛下,是故陛下能听之任之。”
“可到十年后,二十年后,陛下年长于我,我又有什么资格去管教陛下?”
“诸位长辈于其中托付他人?”
“民间有谚云:一代亲,二代淡,三代不管饭。”
“丞相为先帝之遗命,诸位乃丞相之遗命。”
“难不成二十年后,陛下会听从诸位的遗命?”
“若一味以威严待陛下,等到那个时候,只怕物极必反,无人约束的陛下恐怕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吧?”
董允沉默,复而开口道:
“二十年太久,那个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又有谁能预料的到?”
诸葛瞻答道:
“昔日鲧治水,围而堵之,不成,舜杀之。”
“后夏禹治,疏而导之,凡十三载,乃成。”
“如今休昭叔教导陛下的方式就像鲧一样,只一味的打压,却不知因势利导,就像在河道中起一高坝,时间久了,高坝总要被冲垮。”
“不知休昭叔可曾想到陛下心中的堤坝何时冲垮?”
董允一声长叹:
“那该如何呢?”
“放权与陛下?”
“陛下孝敬长辈,为人恭顺,接待官员,颇知礼仪。”
“然而这不过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又有什么值得说道的?”
诸葛瞻是后世之人,甚至比当世之人还要知道刘禅什么德行,他自然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只是颇惊讶的看着董允,这话可有些大逆不道的味道了。
董允反问道:
“若是陛下当真有经天纬地之能,丞相昔日为何不放权?大将军如今为何不放权?”
诸葛瞻也不禁叹了一口气。
刘禅的问题就在于,他有点小聪明,但是不多。
后世昭烈庙原有刘禅像,后被捣毁,只剩北地王刘谌像。
足见刘禅的名声之差。
历史人物的评价总随着时代的转变而转变,最为典型的便是刘备与曹操的评价,前后二十年差距极大。
其实刘禅也是如此。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有了为刘禅翻案的风气。
什么“此间乐,不思蜀。”是刘禅在装傻,又从中延伸出刘禅扮猪吃虎,稳稳当当活过65岁。
但乐不思蜀的问题压根就不是傻不傻,而是刘禅表现的太过冷血。
司马炎对刘禅的评价是:人之无情,乃至于是!
其实稍加还原一个场景,便能知晓人物的感情。
司马炎邀请刘禅及蜀地大臣一同参加宴会,席间有蜀地舞姬作蜀地歌舞,蜀地大臣纷纷流泪。
前朝为公卿,今日为系虏。
又有谁不感伤呢?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个傻子,也会注意到周围蜀地大臣的状况,以及想要知道为何哭泣吧?
然而刘禅嬉笑如故,说白了便是表现出自己的臣服。
司马炎评价刘禅太过无情,而非太过愚蠢,便在于此。
司马炎自然也知晓刘禅在演戏,否则就不会评价刘禅无情了。
你的臣子都为故国而堕泪,你身为正主,为了保命却在此演戏?
要知道刘禅此刻已经57岁,一个快要知天命的老人,真的会有这么蠢笨吗?
或许有人觉得刘禅演戏只为求活。
毕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伏低做小,又能如何呢?
这就是刘禅的另一点了。
平庸,不懂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