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杂家~始皇仲父——吕不韦(2 / 2)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季春纪?诚廉》
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颜色。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孟夏纪?用众》
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借别人的长处以补自己的不足。
此言意在劝勉人们要有谦虚学习的心态。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孝行览?义赏》
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
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离俗览?离俗》
如果木材要完全合乎绳墨才取以为材,那是极少的,真那样,宫室就建不成了。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不苟论?赞能》
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善于铸剑的欧冶;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不苟论?自知》
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慎大览?察今》
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季春纪?尽数》
一直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就不会腐烂,这是由于经常运动的原因。
这句话说明只有运动事物,才不易被侵蚀。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离俗览?聚难》
一尺高的树一定有树节,一寸大的玉石必有瑕疵。
比喻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
怀腐而欲香,入水而恶濡,不可得也。
——《孟夏纪?劝学》
身上藏着腐臭的东西却想得到香味,想跳入水中又怕弄湿衣服,这样什么也得不到。
要想有所得,就要付出代价,没有任何成功是轻而易举而不付出代价的。
疾学在于尊师。
——《孟夏季?劝学》
若想快速掌握知识,前提条件是尊敬老师。
渴望知识是值得赞赏的,但不能一味蛮干,必须虚心请教。
获得知识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得到老师的教诲。
如果不尊重老师,就会走许多弯路。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
不论尊卑贵贱,还是贫穷、富贵,为人都应该尊敬自己的老师。
形不动则精不***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达郁》。
人的身体如果不做任何运动,精气就不会有效地输布和流动。
如果精气不能流动,就会导致血郁滞不畅。
以汤止沸,沸愈不止。
——《季春纪?尽数》
用开水去浇锅中沸腾的液体,沸腾越发不能止住。
比喻方法不对,反而坏事。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吕氏春秋?博志》
太全、太满,就必定会缺。
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吕氏春秋?去私》
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对内推举不回避自己亲近的人。
说明举荐人才公正。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
——《孟夏纪?诬徒》
不能对他所感到不安的事而高兴,不能对他所感到不快乐的事而心安理得,这是人之常情。
此言人都有喜欢安全、快乐的本性。
败莫败于不自知!
——《吕氏春秋?自知》。
人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自知之明。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吕氏春秋?谨听》。
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这是多种祸患的根源。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
——《吕氏春秋?审己》。
水从山里流注到大海,并不是水爱海不爱山,而是地势高低不平造成的。
比喻在上者英明,贤才便可得到重用。
念人之过,必亡人之功。
——《吕氏春秋?注》。
老是不忘别人的错误,就会抹杀别人的功绩。
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则不若聋;
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则不若盲。
——《吕氏春秋?劝学》。
天造就人而让人的耳朵可以听,不学习,听力就不如聋子;
让人的眼睛可以看见东西,不学习,视力就不如瞎子。
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
——《吕氏春秋?顺说》。
如果谋算着伤害别人,别人也一定会谋算着伤害你;
如果想着危害别人,那么别人也一定想着危害你。
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吕氏春秋?别类》。
犯错误的人的毛病,就在于不懂而自以为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