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建文政府的新政策(2 / 2)
齐泰看着朱棣整装待发,整齐划一的军队,心中一沉,朱棣是个练兵的好手,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而且朱棣跟随的都是名将,都是在沙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他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军队,才能在沙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朱棣这些年征战沙场,每一次都是大获全胜。
齐泰想起朱棣的泪水,扭头看向周围的士兵,他们都被一个皇子,在数万士兵面前毫无尊严的哭泣给震撼到了。
他也有些感动,他没有想到,堂堂朱棣,竟然会有如此厚颜无耻的一面,不但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解,还要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齐泰相信,等他们回到自己的部下,只要将今日之事传开,就会有不少人对他的违抗旨意表示同情,而不是责怪。
毕竟是个孝子。
百善孝是第一位的。
孝子还能差到哪里去。
从古至今,大多数人都是对孝子比较宽容的。
齐泰瞳孔一缩,看着那些转身而去的士兵,他似乎能透过士兵,看到走在最前面的朱棣。
这样一位精明的皇子,又能放下身段,如果不削弱他的力量,对帝国来说,始终是个威胁。
这怎么可以?
齐泰正这么想着,旁边有人说道:“齐侍郎,我们要不要回去?”
齐泰深呼吸一声,点头道:“我知道了。
于是,所有人都纷纷动身,返回京。
齐泰小心翼翼的收起了遗诏,抚摸着它,似乎是在请求它的帮助,他的意志也变得更加坚定。
………………
朱棣被齐泰赶走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其他几位王爷的耳朵里,不少王爷都发出了惋惜的声音,有些人更是暗自觉得自己的四弟没用。
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侄子登上皇位,多少会让他们有些不满。
可是再怎么不甘心,也没办法,朱允炆早就被册封为皇孙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会继承皇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朱棣挑起事端,他们也就是不爽的呵斥齐泰几句,以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觉得朱棣没有别的打算。
朱棣的强大,所有人都知道。
如果说朱棣只是为了给朱元璋一个交代,只是为了孝顺,那他们肯定不会相信,特别是周王,作为朱元璋的五儿子,他尚且如此,更别说朱棣了。
周王的老丈人叫冯胜,当年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他舍弃了自己的封地,跑到凤阳去见冯胜,这让朱元璋很是恼火,就下令将周王发配到云南,但没过多久,朱元璋就改变了主意,将周王发配到了南京,但朱元璋还是很生气,足足等了两年,才将周王发配到自己的地盘上。
朱元璋在收拾拾蓝玉的过程中,冯胜经常出入周王府,朱元璋对周王的所作所为很是忌惮,于是朱元璋下了狠心,在傅友德被处死之后,第二年又处死了冯胜,可见他对周王的感情是多么的深。
但是,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这个时候,周王还在坚持。
而朱允炆,则是因为其他几位王爷的反对,让他很是恼火,好在他阻止了最大的阻碍,让朱允炆稍稍松了口气。
朱允炆松了一口气后,又有一种说不出的耻辱感,他服侍朱元璋已经六年了,这六年来,他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证明过自己的孙子是多么的优秀,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夺回自己的一切。
现在好不容易得到了,却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让他忌惮的人。
各路诸侯,对他来说,都是一根刺,一根又一根,让他寝食难安,这天晚上,辗转反侧的朱允炆终于从床上爬了起来,走出了皇宫,望着天空中的繁星,心里充满了怨毒。
“我已经成为了大明的皇帝,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皇帝,他们凭什么可以为所欲为,要反抗就反抗,要为自己的子民送葬就行了,你们以为,你们可以任由那些曾经看不起我,无视我,对我不敬的人对我不屑一顾吗?!“啊!”
夜晚的风,带着寒意,可就算是这样,也都让苏铭内心那燃烧了多年的火焰,更为旺盛起来。
但朱允炆也清楚,自己在朝堂上一无建树,现在当务之急,还是要把这个位置稳固下来。
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向所有人展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这事得找人帮忙。
第二日,朱允炆便有了行动,第一件事,就是将方孝孺从汉中府学学士的位置上调到京,担任翰林学士。
方孝孺是出了名的才华横溢,为人正直,有“小韩愈”之称,洪武时期,他屡次被举荐做官,只可惜,朱元璋并没有重用他,朱元璋喜欢正直的人,便向朱允炆提起了方孝孺,并且明确地告诉朱允炆,方孝孺对朱允炆忠心耿耿,方孝孺的师父是宋濂,而宋濂又是朱标的师父。
与此同时,朱允炆又将齐泰提升为大司马,将黄子澄提升为大司马,任命两人为大司马,共同参与朝中事务。
而朱允炆在结束了朝会后,就将两人叫到了奉天殿,商讨着登基后,该如何着手处理这件事情。
齐泰和黄子澄两人都是一脸的兴奋,如果是在以前,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因为这是统治大明朝的大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所以他们才会如此的兴奋。
可偏偏,这两个人对自己都很有信心,觉得自己是大明最有才干的大臣,野心勃勃地要创造一个比洪武更辉煌的建文帝盛世,让整个历史长河都为之颤抖。
对于朱允炆的问题,黄子澄是有备而来的,从朱允炆还是太孙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利用朱允炆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准备。
“陛下,先皇在位的时候,颁布了许多严苛的法令,很多法令,都是文武百官所不能忍受的,微臣认为,陛下应该对这些法令进行一些改动,这样才能让文武百官对他忠心耿耿,等到朝堂和谐,文武百官,才能真正的将他发扬光大,让他的名声更加响亮。”
齐泰皱了皱眉头,看着黄子澄,道:“王爷登基还不到一个月,就把先皇的法律给改了,这合适吗?”
这就是在否定朱元璋。
朱允炆心中一动,但又想起齐泰所说的话,又有些担忧,不过转念一想,还是笑着说道:“齐尚书,你也不能太过固执,新的律法修订后,我就对外宣布,我曾请求过你,让你更改,但并没有立刻颁布,这样就不会伤害到你。”
黄子澄微笑着点了点头,夸奖了一句,不过齐泰的眉头却是紧锁了起来,这样的行为,根本就是在自欺欺人。但他仔细一想,这件事对他来说也是好事,黄子澄说的也没错,这件事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收买人心的方法,先帝一直以来都很严厉,现在也到了实行宽松政策的时候了,于是便点了点头。
于是,三人便在这本《大明律》中,不断的寻找,不断的修正。
经过一番讨论,三人选出了七十三条应该废除的条例,并且认为必须废除这两条条例,并且决定,从现在开始,再也不会颁布这两条条例。
说到训诫和告示,朱元璋建国之后,颁布了一部律法,但是律法中有很多漏洞,朱元璋就会用训诫来弥补,而且朱元璋还会在律法中贴出一张告示,将告示写在律法之中,这样的话,就可以用律法来处理类似的案子了。
后来《大明律》修改的时候,朱元璋贴出来的告示,都是重罪,很多人都吃尽了苦头。
朱元璋最痛恨的就是这种人,他对官员的惩罚特别的严厉,他希望能够用更严厉的刑罚来维护这个世界的和平,朱元璋并不担心自己会找不到合适的人,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有的是人想要做官,如果做不到,那就把那些犯了错的人抓起来审问,然后逼着他们干活,然后处死,处死,吊死,或者放逐。
想想看,一个戴着铁链的官吏,质问一个戴着铁链的犯人,这样的场面,除了洪武时期,还从来没有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