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脱身之策(2 / 2)
“善道教在沂国死灰复燃,难道卫令没有劝阻过沂王?”田虑道。
“我怎能坐视不理?数次苦口婆心,坦诚劝诫,可这善道教乃是苏仪引至,而沂王对苏仪之谋则早已奉为圭臬。所以,总是微微一笑,当耳旁风,依旧我行我素。”卫羽叹道。
田虑道:“那卫令经历此番渔阳会盟之后,回去还要再继续奉劝沂王,不能眼睁睁看着他误入歧途啊!”
这些话也正是关雎想说的,她闻得二人关于刘殷的对话,早已心急如焚。
“这是自然,但充其量也只能尽人意听天命了!”卫羽道,“最近,沂王又迷上了从西域传来的浮屠之道。我又屡屡劝阻,不但毫无效果,还令他愈加不悦,逐渐刻意回避甚至疏远。奈之下,我又去请阙廷派来的国相王康相助!”
田虑道:“对啊!听说王国相持重处正,耿言直议,同他一起规劝沂王,确为上策!”
“可奇怪的是,王康自到沂国后,竟也如同换了一个人。”卫羽道,“我与他曾在信阳侯府共过事,深知此人行事周正稳妥,英才卓砾。可在沂王面前,他却总是舍本逐末,放着这些大事不闻不问,而在一些旁枝末节的小事上,去寻沂王的不是,利用职权,刻意阻挠,惹得两人之间极为不睦。”
“善道教曾被阙廷取缔,如今又在沂国大张旗鼓的卷土重来,王国相难道竟听之任之?”田虑问道。
“不仅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反而对利国利民之事,处处掣肘,令沂王深为恼怒。他知道我与王康厮熟,还时常迁怒于我,由此对我的忠言更加逆耳!”
“擅自畜养士马乃是逾越法度之事,沂王自己难道不知?”田虑问道。
“我起初以为沂王不知,曾提醒过他,他当即让我不要过问,故此我才知道他早已知晓,必是已与苏仪密议妥当。”
“如此说来,这次遣派卫令前来会盟,只怕另有用意。”田虑道。
“此时,卫某已经全然明白!来之前,说是让我到北境走一遭,权当游山玩水,开阔视野,但并未说会盟之事,只是声称与君侯们约在渔阳一聚,商议讨伐匈奴大计,迎回公主。现在看来,实际上是试探我心,是否愿意从命,一同起事废黜陛下!”卫羽道。
“难道他不担心你不赞同么?”田虑道。
“不赞同又能如何?他不是另遣苏仪前来了么?而且,他也知道卫某为人,若不赞同,必定不再复返沂国,就此分道扬镳,但绝不会泄露出去一字。若不反对,则会重回沂国,与他同心,唯其号令是从!”卫羽道。
“卫令作何打算?”田虑道。
“志不同,则道不合,卫某决意就此不再回沂国!”
“那不如留下与我一同继续探查渔阳?”田虑笑道。
“卫某又何尝不想?但鉴于作为沂国来使参加此次会盟,明知其谋反却又不能举报,所以就不宜再卷入阙廷与沂国之事了!今晚助你二人脱险,将是我为阙廷做的最后一件事!”
“今晚就准备放我们走?这外面层层重兵,如何能出得去?”
“出得传舍之法,我已思妥。只是若想再出渔阳,只怕是比登天还难!这里是边郡,开城晚,闭门早,且出入盘查森严。你二人出得传舍不久,就会被苏仪发觉,再次被他擒获,只是时间早晚问题。此事真是令人颇费思量!”卫羽道。
田虑想了半天,道:“我已没有什么好办法了,与其三人同时受难,不如卫令独自脱身而去吧!如能见到郑司马,将我等今日情形,告知于他便是,只是角端弓不能原物奉还了,此刻已落到了苏仪手中。”
卫羽道:“我岂能弃友而去?此事且容我再行三思。”说完,他看了始终低头不语的关雎一眼,再次向田虑问道:
“这位女子是何人?似乎颇有来历!”
田虑朝向关雎,道:“是啊!我等一起深入虎穴,一同历经风险,一道脱离虎口,也算是同生死、共患难过。但你究竟是谁,叫什么名字,我二人都不知晓!此刻,该透露点了吧!”
卫羽听得满头雾水,莫非忙活半天竟是帮助这田虑救了一个陌生的过路之人?
却见关雎缓缓抬起头来,明眸如水,望了二人一眼,道:
“你们如能让我见到今晚来的那位大汉公主,我就有办法带大家逃生!”
卫羽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对自己的耳朵没有了自信,睁大双眼,惊异的望着她,见她神情严肃,当真不是在戏言,但一看到她那身古怪的装束,却又觉得难以置信。
“此话当真?”田虑一本正经的问道。
关雎点了点头。
“好,就信你一回!”田虑道,“卫令,我等如何能出得此院舍。”
“此事不难!我所带随从中,有二人乃是沂王与苏仪的心腹密探,平日监视于我。等一会儿,我将此二人唤进来击昏,你等换上他们装束,一同随我出去,沿途再打听公主歇宿之所,径直去寻她便是。”
“好主意!不用将二人击昏,我这里有药,可令二人睡个好觉。”说着,拿出一个小葫芦,晃了晃,接着笑道:
“我来渔阳时日已久,对此地颇为熟悉,公主歇宿之地唯有传舍、广汉楼两处地方。”
“广汉楼?”卫羽问道。
“不错!”
“那里不是今日会盟之地,公主如何能住在那里?”
“那广汉楼乃是毗邻的两座高楼,一座食,一座宿,中间有复道相连。一座是宴会楼,即是咱们今日会盟之所,另一座则是阁楼雅室,专为居宿而设,公主必然住在那里!”
这时,门外有随从禀报:“二人舍堂已收拾妥当,可以入住了!”
“知道了!”卫羽答应一声,接着对田虑与关雎道:“我这就唤此这两名苏仪的耳目分别到你们舍堂,按商定之计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