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调整(1 / 2)
第225章调整
说完,朱由检又对王象乾说道:“内阁递过来的和谈陈条,朕看了,毫无进步,根本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对大明来说,没有任何作用,先前朕所拟的细则,内阁可有反馈?”
之前朱由检让内阁拟对蒙古诸部的和谈陈条,结果内阁仍旧还是旧思维的老三样,无非便是称臣、纳贡,成附庸。
这种几乎毫无约束力。
人家回到草原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认怂是因为被堵在关内,他们又不敢像建奴那样冲出去,尤其是在建奴战败后,他们更不敢,所以此时才选择认怂。
不过话也说回来,内阁怕是也头疼。
因为这些个部落一个比一个穷,指望他们赔款是根本不可能,只能拿牲口来作为赔偿。
但牲口又不值钱,内阁还得让大明保持大国的威严,也不能太过离谱,所以导致这个陈条不但陈旧,而且在朱由检眼里简直毫无惩罚性。
王象乾连忙说道:“内阁已经收到,现除马学士坐镇文渊阁轮值外,范学士、钱学士已经启程而来。”
“毕卿呢?”
王象乾说道:“毕学士亦在来之路上,依着路程,今日或者明日便可到。”
朱由检点点头,心想这怕也是首次内阁出动这么多阁老来到前线吧?
虽然已经没有了战事,但是专门为了处置这次和谈,三位阁老奔波过来,也算是大明首次了。
其实在朱由检眼里,没必要这么兴师动众。
但是考虑到有些事一直依靠驿传急递也确实不够方便,所以他也就许了几位阁老的行动。
想想也是离谱。
自己亲征就算了,阁老们身在中枢坐镇也跑来,倒是也有点跟着他不务正业的味道。
这或许也是上行下效的一种?
朱由检还是喜欢这种的,不要那么死板,有些事情老是坐镇中枢,待在京师,解决起来总归慢得很。
现在起码看上去算比较活跃。
朱由检询问道:“那蒙古各部的首领呢?来了没有?”
王象乾说道:“还未曾,已经在路上了。”
朱由检不满说道:“磨磨蹭蹭,把他们都盯紧了,不能让他们再生什么事。”
王象乾连忙说道:“已经盯紧了,他们大军已经被袁少傅领兵堵在密云,盯着一举一动,现除却他们的酋长往遵化而来外,不会允许他们四散活动。”
朱由检说道:“那便是最好!遣人告诉这些酋长们,朕不在乎他们在路上行串联商议之事,但是在十一月二十日前没有来,那便都不要来了,直接战场上见。”
王象乾知道皇上这是在吓唬酋长们,连连应命。
十一月二十日也没有几日,便是再慢,也该到了。
……
十一月十五日夜,毕自严将粮道一应事务交由了自己弟弟,赶至了遵化面圣。
十一月十七日夜,钱谦益、范景文两位中枢大臣也来到了遵化。
重新再见到他们的皇上时,范景文和钱谦益都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皇上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仍旧待他们和蔼温和。
但是在商议事务之时,他们却都能感觉得到,皇上似乎变得更加强势了。
十一月十八日下午,结束了议事的众人自遵化的抚台衙门中离开。
“范大人,请留步。”
毕自严忽然开口说道。
毕自严的开口引的几人驻步。
“我那不成器的弟弟送来的一壶浊酒……意欲与你小酌两杯……”
说到一半毕自严意识到自己唐突了,看着其他三位阁臣看着自己,毕自严脸色不变,改口说道:“几位同去小酌如何?”
这是来自同是阁臣的邀请。
尽管这种邀请似乎有点太儿戏,而且于理他们是不适合私下相会,但见到毕自严神色,也都猜到毕自严有话要说。
范景文询问道:“可是有公事?”
毕自严说道:“是。”
范景文看了眼其他二人,点头道:“那便一同去吧。”
钱谦益、王象乾自然没有意见。
于是几人来到毕自严临时的小院。
毕自严屏退了几人后也是直入正题。
“范阁老,诸位阁老,不知道您们有没有感觉,皇上似乎有点变了。”
此言一出,几个阁老面面相觑起来。
王象乾皱眉道:“何出此言?”
毕自严看着王象乾说道:“霁宇你自出征起便一直伴君,可能体会不大,但是我们方才面圣,可是有所体会。”
范景文说道:“毕阁老您是说,皇上赢了胜仗,心态上比较虚浮?”
毕自严说道:“不,不是这个。我的意思是,皇上似乎比之先前更为强势了。”
钱谦益挑眉仔细回想了一下面圣细节,也点点头说道:“似乎是如此。”
“以往陛下强势,但是我等之言也都会听之,刚刚虽然亦是征求我等之意见,却能隐隐感觉到陛下多了几丝不耐。”
范景文肃然说道:“这倒是真,没想到毕阁老如此细心,你若是没提,我当真未曾发觉。”
毕自严摇头说道:“还有一点我未曾说,陛下本次出征大胜,大明本次大捷也一应影响到了我们,眼下皇上似有锋芒毕露,我们也应当调整内阁与皇上的关系。”
钱谦益愕然说道:“如何调整?”
毕自严没有回答,而是看向了范景文。
此间这位最为年轻,即便放在整个内阁,也只有马士英比范景文年轻。
而这位也是最为受到皇上重视,一上来便是被陛下忽视掉其他阁老的年龄,钦点这位成为了首辅。
而近来的相处,毕自严也认可了这位的才能。
起码在共同主事户部方面,毕自严认为对方的才干并不下于自己,而且许多方面都与他想到一块。
所以他也相信对方能明白自己说的话。
皇上这趟出征,胜利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在精神方面,也势必会影响到政治方面。
皇上的威严不断积重,在百官、百姓眼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那么相应的,在中枢的话语权也会不断的变大。
就比如这次大胜之下,皇上在前线当场封侯,于程序而言是不符合礼制。
但是皇上亲封。
他们所在京师的内阁又怎么可能有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