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伐蜀 第三十节 尉迟静深入敌营(1 / 1)
“父亲此去白帝城,益州战事作何处理?”尉迟静不无担心的道。
“无妨,前两日回信长安,你外公又令宇文宪镇守巴郡,可调遣元珍将军攻打益州。相信不日元将军就可来此交接了。”
尉迟静低头沉思了一会,略想了一会,抬头又想出了些方法。尉迟迥对自己的这个女儿非常偏爱,聪明、漂亮,有统帅之风,唯一一点可惜的是女儿身,不能统兵。见此时她抬头,想必是心中有了些计较。
“父亲,此去白帝城或可以从萧润玉入手。听师父讲,他在襄阳时曾见过萧润玉,此人颇为聪颖,然而刚愎自用,如今萧纪与萧绎反目,已成定局,既然已经出兵江陵,非是自己能左右行军,更兼白帝城还在他手中,势必劝其父趁江陵未服之际,速速平荡。收取侯景治乱之地,我军可声东击西,我听得连日来的征战,城西北角已经破损,佯攻此处,他必大军守西北,集中围城之军强攻一处。萧润玉难以短时调兵遣将。且我听说,父亲围城已有数日,城中粮草随萧纪大军东下,想来所剩无几,如若派两三细作,将此消息散播城中,女儿再领一路奇兵,夜袭屯粮之地,城内见此情形,军心难整,人心涣散,各人思逃,白帝城可得了。”尉迟静缓缓的说道,她也想带兵出去历练一般,可是父亲一直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下令不许。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作为行军重要物资,此时城中粮草紧缺,如何会不派重兵把守呢?”尉迟迥觉得此计太过轻进冒险,连忙摆手否决掉。
“父亲可还记得潼州刺史杨乾运?”尉迟静知道此计有些惊险,但是她知道素来行军打仗哪有不危险的?况且她还另有安排,可保有七成把握。
“当然记得啦!只是他献了潼州后,已回长安去接受封赏了,帮不得你什么了。”尉迟迥有些不明白,杨乾运是潼州刺史,白帝城属信州,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问他做什么呢?
“临走之前,我向他探听了白帝城的许多情况,驻守白盐山的守粮官李穆是杨乾运妻舅,南阳李氏家族的人,与杨乾运相处甚佳,且两族往来如晋初之王、郗两家,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杨乾运既已招降,招降李氏只要让杨乾运修书一封。师父临别之时,也告我此事,我想白帝城能否拿下,全在此人身上了。”说完,尉迟静扬了扬手中书信,邀功似的递给了父亲,“我早已请人联络了杨刺史,今晨书信刚刚送到。”
尉迟迥接过书信,心中还是有些犹豫迟疑:“我还是觉得太冒险了。”顿了一顿,“世子正好遣了家人冯渊到帐下效力,不如就让冯渊带家将自去送了这封书信吧。”冯渊是大世子府中管家,跟随大世子左右多年,深得大世子信任。且为人机警,许多事情用的也顺手,故此每次行军打仗,大世子会让冯渊跟随,以便有些事情军中人不便出手的,另也可以有重要信息通过他传递,深得大世子的信任。此时情况,也正适合他上场了。
尉迟静这哪肯让?不住的恳求着,一者此事关系重大,需要机智的人小心行事,二者招降别人,需要表些诚意,自己去了更易成事。尉迟迥考虑了再三,终究还是拗不过,想着历练她,也就答应了,派冯渊和府中小乙一同跟随去江北。
是夜三更左右的天,尉迟静与冯渊、小乙三人乔装打扮完毕,便上船直奔江北而来。将至江北,突然芦苇丛中传来一声喝问:“什么人?”
“我们是太子派来催粮的,城中粮草无多了,太子命我通知李将军连夜运粮,防魏军百日劫粮。”尉迟静示意冯渊回答,此时二人正身着蜀地士兵军服,假托催粮官偷入军营。
“既如此,你等过来,我引你们前去将军帐中。”那哨兵低声的呼道。
尉迟静与冯渊、小乙听得此言,随即讲船驶入芦苇深处,甫一上岸,便见十几个人明刀执仗地将两人团团围住,灯火通明,照得尉迟静三人睁不开眼。
领头的人厉喝道:“李将军有令,今晚若有人冒充催粮官前来催粮,不能话语中带有口令者,必是西魏奸细。兄弟们,跟我抓活的前去领赏。”
尉迟静除了刚上岸时见这一片刀光剑影的,还有点惊魂甫定,正打算鱼死网破,反抗一番。但此刻已经慢慢定下心神,用手示意冯渊、小乙不要乱出手,自另有一番打算。冯渊、小乙虽担心着小姐的安全,但从小就养成听令的习惯,且大小姐机智过人,必有非常之谋,悄悄运起的气又平复了下去。
尉迟静等人只装作被识破的普通西魏士兵,放下手中的武器,任由几个哨兵绑了去。那尉迟静此刻正是一身男子打扮,众人也不疑有他,只认为是魏军派来的细作,又急于领赏,急慌慌的领向中军大营。
“将军,外面的哨兵在江岸边抓住了两名魏军的细作,正压在帐中,请将军发落。”李穆放欲躺下入睡,突然听到近侍的人禀报。李穆闻言,思量了一会,下令道:“升帐,押他们进来!”
帐外将士早听得李穆传讯,押解两人进了帐中。尉迟静二人进了也不跪,只是拿着眼似笑非笑地看着李穆。李穆见三人本身样貌就非凡,此时言行举止又异于常人,心中早已经有些疑惑。
“小的三人是武陵王身边近臣,今晚正遣我三人来是有密信相授,希望将军能屏退左右。”冯渊照着尉迟静的吩咐,如是说道,其实李穆一眼就能看出,哪里是什么武陵王派遣的亲信啊?武陵王谋反已经成为既定的现实,作为亲信的人哪还会称自己的主子是武陵王?但情知是对方假意留下的句中破绽,但还是按着他们的意思假意喝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