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1 / 2)
农村的生活是随波逐流的。在一九五几年的年代里,刘窑厂村“原始”、“没落”,家家户户土坯房,砖瓦房子稀少到几乎没有的程度,要是谁家能够建立起砖瓦房那可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只是大家都很穷的缘故,都建不起房子,也就无法在房子的问题上彰显身份或地位,面子的集中体现就是家庭成员的多少。
爷爷家算是中等家庭,与其他大家庭相比还是差了很多。算上大姑、秃子、二姑、二伯和爸爸,一共7口人。一家人围绕奶奶的安排与布置,艰难存活。说到存活这个词,小子是很赞同的,因为小子读小学时,零食都是很匮乏的,雪糕1毛一根,糖果1毛两块,并且小卖部的零食种类稀少,与如今超市商品种类的丰富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虽说农村的生活方式单调,但是也是小子以今天的生活方式审视几十年以前而得出的结论,并非完全客观,也不能完全还原当时人们的内心感受。
也许,当时的人们只是在太阳下坐着发呆就已经觉得生活很美好了。其实,如今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生活再精彩、物质再丰富,也还是有无数城里人来到农村感受新鲜的空气和阳光。
对于奶奶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有一件最高兴的事情,也是每个星期都会非常期待的事情………
“终于到了星期二了,终于又可以出去耍了”这天一大早,大姑就兴奋的叫了起来。
“我想要吃糖瓜,不知道妈妈给不给我买,真的好想吃糖瓜呀!”二翠急迫的对大姑说。
奶奶正在圆形铁框镜子前梳头发,听到姐妹两人的对话,撇了撇嘴,深凹的燕窝里两只小眼睛朝秃子和炕上躺着的爸爸分别瞄了一眼。看到爸爸在安稳的熟睡,貌似松了一口气,转头又看向姐妹俩,眼神里满是严肃,姐妹俩看到奶奶只是撇了他们一眼没有说话,也跟着舒了一口气,立刻不敢作声了………
七点钟刚过,爸爸也睡醒了,与其说是睡醒的,不如说是饿醒。奶奶干瘪的**里也没有多少**了。见到爸爸醒了,奶奶也不再“眉目传情”,直接扯着嗓子开吼:“吃什么糖瓜,还糖瓜呢!”
听到奶奶的吼声,大姑大气不敢喘,但是她知道,妈妈还需要让她照顾弟弟,不会直接去吼她。但是二翠不开心了,那一双酷似奶奶的眼睛紧紧闭上,向一边歪斜,狠狠的撇了妈妈一眼!二翠不再狡辩,她知道糖瓜是不会给她买了,再去犟嘴,只能星星之火,燎原奶奶的脾气,搞不好还会被铁钩子(烧火棍暴打一顿………
七点三十分刚过,奶奶起身准备走了。今天是赶集的日子。
在农村各个比较大的村庄都会在一周之内轮流赶集,也就是人们会在约定的时间内集中起来,在特定的街道上占据特定的位置贩卖物品。那时物资匮乏,也没有多少东西可以贩卖,最多的也就是高粱面、红薯粉、野菜根或者咸萝卜。至于二翠想要的糖瓜,也仅仅是用冰糖溶化后加工的像小拇指一样的圆球罢了。之所以二翠会念念不忘,还是上次村南头老刘家在赶集时送了一个糖瓜给奶奶,奶奶顺手给了二翠,由于是第一次吃糖,那美妙的味道便深深铭刻在了二翠的味蕾上………
对于小孩子来讲,糖类物质的吸引力简直是太大了。对于没有吃过什么零食的大姑、二姑们来讲,能够吃上糖瓜简直可以称为福分,哪里像现在一样,食物商品泛滥到难以下咽的程度………
“迎春你今天在家里照看弟弟妹妹们,看好他们,不要让他们乱哭!我要赶紧走了!不然买不到好面子!”说完,奶奶拎着布袋子匆匆上街了。
其实,大姑还有一丝期望的,她希望妈妈可以带他上街赶集,毕竟秃子也不小了,完全可以照顾弟弟妹妹们,听到奶奶这么说,她才意识到又是自己留在家里,不过妈妈也并没有带上二翠一起去赶集,这让大姑内心的灰暗面获得了一点点的满足感………每次都是大姑付出、牺牲的多,没有任何理由,时间一长,竟也形成了习惯………不再反抗,逆来顺受………
奶奶命令交代好一切,独自进了门洞出了院子,为了安全,又把门上的锁锁住,这才放心的离开了。一边走嘴里一边念叨:“吃糖瓜?吃什么糖瓜!还有钱买糖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