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远走·十四(1 / 2)
虽然我隐隐约约感觉这个给我指路的人,声音有些熟悉,他指路的方式又有点怪异,但抬手看了看时间,已经快六点了,这种可以作为参观景点的古建筑,最多只会开放到六点吧,看来得快点过去,就算不能进去,还可以先拍几张建筑的外部特征。
道过谢,我沿着那人指的路找到了巷口写着城隍弄的石碑。石碑上的落款是民国二十二年,换算过来就是1933年。
天气渐渐入秋,接近六点天色就要黑透了,巷子里倒不算非常暗,但路灯隔得太远,总让人觉得远处是空无一物的虚无,只有幽幽的灯光在吊着来人,不由自主地想要往巷子的更深处走去。
我看了看手机的电量还算充足,于是打开了手机的闪关灯,举在手里,走进了这条西南东北走向的窄巷里。
我是从西南角进入巷子的,巷子里两旁偶尔也有村民的户门,只是门窗都紧锁着,那些窗子上有些用挡板挡上了,有些还贴着门神像。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好像鲜少有人踏足的样子,我的脚步声在小巷里回荡着格外清晰,也格外寂寥。
渐渐的,我已经走到了巷子的深处,离东北角的出口也不远了,在左手边的墙上终于出现了一个没有锁门的缺口。
走近一看,我才发现,这不仅是没有锁门,而是根本没有装门,直接从门洞进去后就能看见一座小院,院内尽是些低矮的植物,排列却不甚整齐,显出有些破败颓唐的气息。
我探头向里看了一圈,在小院的最深处有一座二层的古建筑。我朝院子里大声喊了一句:“你好,请问有人吗?”
我问了两三句,一直没有人回答。
我试探着往小院里走去,小院里导师没有灯光,我的行动便全靠手里手机的闪光灯了。
小院里有一阵刚修剪过的植物清香,松柏、青草的气味混合在一起,让人紧绷的神经不由得放松了一些,我感觉到脚步也从刚才的小心翼翼变得轻快了一点。
这座建筑从外面看来要比一般的住房更高一些,虽然看着只有两层,但从地面到屋顶高有十米出头,站在平地看不清屋顶,看着像是重檐歇山顶。这种屋顶在明清之后就是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大多时候只在殿堂、庙宇中才能看到。
我粗略观察了一下外形,打算去正门口看看它的门还开不开,能不能进去参观。
可奇怪的是,这座建筑的门口既没有匾,也没有联,空荡荡的就像还没有修缮完成的样子。在门口的一侧倒是有东西能说明这座建筑的用途——旁边立着一个宣传标牌,写着“纪念辛亥革命11周年特展”。宣传标牌旁还有另一块小小的石牌镶嵌在门边的石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