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锦衣卫的参劾(1 / 2)
除了处理各地官员的请罪奏疏以外,朱天启也在密切关注着南下的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的消息。
虽然通过锦衣卫定期回报京城的密信,朱天启对于张国纪和孙元化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但是朱天启对张国纪和孙元化二人还是足够信任的,不会只偏信锦衣卫密信所奏报的内容。
根据锦衣卫密信的奏报,如今二人已经从扬州府顺流而下,到了应天府,并通过当地官员搭线,正在与当地的几个富商接触,洽谈交易事宜。
除了这些正常的内容之外,锦衣卫密信中,还着重上报了一个特殊的情况,即参张国纪与孙元化勾结应天富商,侵吞朝廷财物,贪赃枉法之事!
应天虽然作为大明的开国之都,但却似乎并不受明朝皇帝们的青睐,太祖朱元璋的心思一直在凤阳上,虽然对凤阳的建设无果而终,但是朱元璋却已经铁了心要把都城迁离应天。
朱元璋一朝没有完成的事最终被曾在燕地为王的成祖朱棣做到了,朱棣将大明的都城迁到了曾经的元大都北平,设顺天府。
迁都之后,应天的政治影响力便越来越小了,在应天做官简直就如同养老,因而一旦被派往应天做官,往往也就意味着一个人政治前途的终结,形同贬官。
也正是因此,应天的官员也就纷纷堂而皇之地开始摆烂了,但是做官摆烂,不代表在敛财创收上也要摆烂,毕竟靠着朝廷的那点儿俸禄,在应天这样的繁华都市,可是活得很艰难的,所以大多数官员都开始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虽然他们大多数人不是经商的材料,但是他们好歹也是官身,权力和地位还是有的,很容易跟当地富商豪绅们打成一片,靠着投资入股也能赚到不少银子!
这种情况在大明的官员团体中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毕竟别说应天的官员了,就是京城里的官员,又有几个在江南这边没有买卖的?
所以张国纪和孙元化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想要快速把手里的东西出手,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应天的官员牵线搭桥,直接接触当地的富商豪绅,而他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则自称是来自顺天府的富商。
张国纪和孙元化的诉求很简单,价格可以压低一些,但是必须结现银。
虽然“结现银”这个要求不太符合这个时代经商的惯例,因为明朝商人之间的大宗交易,尤其是进货批发,一般来说都是打欠条,然后在三节(春节、端午、中秋结算,这也跟白银这种货币流通起来不是很方便,是有一定关系的。
大环境如此,大家都彼此压着彼此的货款,导致谁的手里现银都不是很多,面对大宗交易,则很少有人能一次性拿出大量现银来进行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