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折服(1 / 2)
且说,众所周知的是此次并不是大明王朝第一次被人兵临城下了,百年前土木堡之变便上演过一次了。
不过那次使得一个大明天子北狩,得亏了一个名臣挺身而出最后才力挽狂澜。
相较而言,如今的嘉靖皇帝可算幸运至极,虽然鞑靼人依旧在城外四处劫掠但好歹他依旧能稳坐西苑。
这不知要让他那位冠有“瓦剌留学生”的先祖何等羡慕不已了!
但言归正传,这两次事变还是有相同之处的,那便是其症结都来自,自洪武皇帝起由永乐皇帝奠定的明蒙之间的朝贡贸易。
土木堡之变直接原因是瓦剌使团为了得到更多赏赐,成倍的扩大使团人数,尤其是也先继位后从起初所遣使者不过五十人,到后来岁增至二千余人,并屡屡索要贵重难得之物,稍不遂便侵扰边境。
最终大明君臣选择通过武力让瓦剌人再次遵循朝贡所定下的游戏规则,只是不幸的是他们最终失败了而已。
而此次鞑靼的俺答汗南侵自然是在屡次求贡不成后的极端选择。
因为自从弘治十七年后明蒙之间的朝贡贸易便处于断断续续的中断状态。
而自达延汗结束了百年来异姓权臣专政后基本上再次重塑了黄金家族的荣光后,草原上人口日益滋生便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了。
正像中原王朝不得不面对土地兼并后的人地矛盾一样,草原单一的脆弱经济自然也养活不了滋生的过多人口。
那给于俺答汗的选择便只有抢掠与贡市两个选项了。
这些念头快速的在戚继美的脑海中闪过,他瞥了眼因为他的回答依旧有些愣神的陆绎,不由轻笑一声,也不在意对方的失态,只是给自己倒了杯酒轻轻抿了一口。
“想不到,戚兄,你对于北方鞑靼之事如此熟悉,不知可否与我讲一讲这五次俺答汗求贡的情况?”
陆绎素来喜武事,只是以前对鞑靼方面的消息没有过于留意,此次俺答汗南侵,让他心中顿感屈辱,此时见戚继美显然颇有心得不由诚恳询问道。
戚继美闻言笑道:
“陆公子言重了,这些消息都能从邸报上看到,既然你愿意听,我自然也乐意说道一番。”
陆绎闻言不由坐直身体,侧耳倾听。
戚继美放下已经空了的酒杯,神色肃然道:
“嘉靖二十年,俺答汗派使者石天爵和肯切’款大同阳和塞求贡’,第一次正式向我朝提出通贡请求。”
“嘉靖二十一年,俺答汗再次派石天爵到大同求贡,结果却被新任大同巡抚龙大有诱捕,最终传首九边枭示。”
“嘉靖二十五年,俺答汗第三次向我朝提出了通贡的请求,此次俺答汗派遣’堡儿塞等三人款大同左卫塞求贡’,被总兵官旗下的巡边家丁董宝等执杀。”
“同年七月,俺答汗又通过宣大总督翁万达递上有印番文一纸,且言欲亲自到边陈款,第四次提出了通贡的请求。”
“而最后一次发生在嘉靖二十六年,俺答汗又派出’夷使李天爵赍番文至’,第五次提出通贡之请,极言鞑靼一旦获准入贡,必将’边内种田,边外牧马,夷汉不相害,东起辽东,西至甘凉,俱不入犯’。”
戚继美复述完邸报上的记载后颇为感慨道“显而易见的是这五次求贡,朝廷都没有应允。”
陆绎闻言一阵默然,随即徐徐说道:
“我虽然不像戚兄这般了解此间内情,但我久居京师,家中也有人在朝为官,所以对于朝廷是对鞑靼人的看法倒是有些了解的。”
“便说关于俺答汗求贡之事其实朝中一直是分为两派的。”
“一为主战派,或言鞑靼人乃是蛮夷之辈,素来没有诚信,此番求贡不怀好意不可信任。”
“或言,贡亦寇,不贡亦寇者,夷狄之故习也,主张武力应对鞑靼人的威胁。”
“一为主款派,他们多是宣大边镇的守臣,他们认为鞑靼势大,而边镇军备废弛,主张适时准许朝贡以获得时机重新整军备战。”
陆绎说到此处,不由好奇问道“戚兄,你认为这两派人谁对谁错?”
戚继美闻言沉吟片刻后,徐徐说道:
“朝中重臣的见识自然非我等能比,他们所言的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道理。”
陆绎听闻此言,不由似笑非笑的看向戚继美。
戚继美见状失笑道“我知道此言模棱两可有些取巧之嫌,但请容我细细道来。”
陆绎闻言这才收敛脸上的戏谑之态神色重新肃然起来。
戚继美继续说道:
“鞑靼人不通教化,生性狡猾这自然是没错的。”
“便说这几年来虽然俺答汗屡次求贡,但朝廷不允后,他必然南下劫掠报复,也实在让人难以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