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林姨(1 / 2)
这次要缝制的衣服,每人两套,还要留点备用,总共要制作个两百套。
还要制作被套等床上配套用品,量不是很大,但也不小,短时间内要完成,人少了还不行。
这不,就来找老村长啦!想让老村长帮忙组织一些人或者推荐一下,看看谁能解决。
老村长就要王泽去找林姨帮忙。
王泽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一个端庄、典雅的中年妇女。
林姨原名林芝,是外地来的,是说家里男人没了,带着女儿出来逃难,几经辗转,来到了村子,村长见这孤儿寡母的也是可怜,人也本分,就让其留了下来。
来新安里有四、五年了吧!林姨现在也有快四十岁了,当初那个九岁、还是十岁的小女孩现在也长大了吧。
这几年王泽原身在村子里待的时间也不多,没见过那个小女孩几面,这次回来也一直在忙保卫队的事情,没见到过林姨母女。
脑海中林姨的形象还是很清晰的,那个小女孩就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那小女孩叫陈晓敏,记忆中个子不高,有点干瘦干瘦的。
在记忆中林姨是个有本事的人,织布、绣花之类的技艺是比较擅长的,关键的是林姨精通文墨。
相当初,村长同意林姨在新安里安家,一个原因就是林姨精通文墨。
想当初村子里的条件没有现在糟糕,那时候村里的学堂都还开着,当然这个学堂也只是进行初级启蒙而已,认识常用的字,学习简单的算数,满足生活中的需求。
其实这个时代,民间的识字率还是算可以的,吊打其他封建朝代。
明代建国以来就比较注重对孩童的教育问题,官学与私学都非常盛行,统治者允许私人兴办教育机构,也大力发展官学。
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人们对从政‘入魔’一般的向往,都推动着教育的发展。
还诞生一个以前没有的事物--社学,社学的诞生,主要目的是让基层百姓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这个不分贵贱。
因为是在朝廷干预下诞生的,所以朝廷会一直关注,而且是类似于后世的公益教育机构,不收学员的学费,所以最底层的百姓子弟都可以来进行学习。
虽然是朝廷的倡导,但是运营状态全靠民间捐助,很难得到有力的发展,所以是明朝所有私塾模式中最不稳定的办学形式。
当然新安里也有社学的存在。
只有由于新安里也没什么钱,社学的发展也不稳定,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而且教的知识也很浅显,识字启蒙与算数启蒙。
这两年情况愈发的不好,社学也就是村里的学堂也没办了,位置就在现在保卫队基地这里,原来学堂就成了现在保卫队的会议室了。
想当初林姨在村子里安顿下来,做的第一份生计,还是在学堂里面教孩子们启蒙呢!
新安里,地处大山腹地,条件不好,地方也偏僻,学堂里,在林姨之前的一个老先生因为年纪大了,请辞回家了。
因待遇或者其他问题,一直没有找到新的人来代替,学堂就没了先生,林姨来到村子过后,因为较为精通文墨就在学堂教孩子们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