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大运河的考量(2 / 2)
譬如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临清、济宁、淮安、扬州等,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因为漕运而兴盛,但漕运的北上南下,以及它所促成的贸易机会,一定是这些城镇繁盛的主要原因。
漕运带来的交通便利与商品流动,城镇的日趋兴盛,促成了运河沿岸市场网络的形成。运河一线城镇的兴衰,多与运河的流畅与否、漕运的正常与否紧密关联。
而在社会上,漕运是维护一个王朝的稳定和制衡社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统治者熟练而频繁地利用漕运进行社会制衡与调控,消弭诸如重赋、灾祸以及物价波动等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从调节市场、平抑物价、赈济灾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当然,这只是大运河修通之后,发展漕运对国家的长远影响。
从眼下的苍国来看,修建运河还有一个十分大的作用,那就是实行财富的二次分配。
为何?
就要说到苍国的状况了。
众所周知,自从杨沐登基之后,就一直力推轻徭薄赋,苍国百姓的压力大减,甚至很多贫穷的人口,根本就不用缴纳赋税,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徭役,虽然在法律上也是存在的,但是这些年苍国推行的,都是有偿徭役。
何谓有偿徭役?
就是说,官府若是有了什么重要的工程,先让百姓们自由报名,若是人数不够,再发布征调令,强制凑够人数。
但是,无论是强制征调,还是自由报名,只要是服徭役的,官府都发放补贴。
其实,补贴就是工钱,等于是说这些民夫在给官府打工。
比如每次打仗,临时征调的那些押运粮草和辎重,制造箭矢等物的后勤人员,都是有偿的徭役。
这些年,一旦出现什么大型的工程,根本不用官府征调,一般报名的人,会比名额多得多。
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些几个民夫,抢一个名额的事。
没办法,闲置劳动力太多了。
尤其是非农忙时期,百姓们有一大半的时间闲在家里,偶尔织布什么的做点小生意,大部分时间都是空闲的,能够赚钱的活儿非常少,于是只要是官服有什么征调民夫的时候,大家都眼巴巴地一拥而上。
对于官府来说,即能够保证有人办事,完成质量高,又能够将官府的钱财,通过这种方法分散出去,简直不要太划算。
这也是杨沐愿意看到的。
根据经济学的常识,政府其实有一个职能就是通过政府的采购,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
在历次经济危机中,政府都是通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给老百姓提供工作机会,然后再通过拉动内需等一系列的循环,将经济复苏,保护老百姓的整体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