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真相(2 / 2)
他满脸苦涩,先时他还怨陛下不许他停军屯。如今看,却只能叹一句匈奴人真是狼子野心。
他想想来渔阳之前和陛下就主站还是主和争锋不让,只觉得何其可笑。
愈战愈勇的匈奴骑兵略作休整,重新整肃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最后一次冲杀。
终于在旌旗猎猎,号角吹起。
匈奴骑兵呐喊着进行最后一次冲锋,大地在乌云般的马蹄践踏下,发出闷雷般的滚鸣。
渔阳城楼上的韩安国攥紧手中的长刀,一脸悲怆。
死便死了,为将者,马革裹尸乃是荣耀。
可这城中百姓却是无辜,唉,只怪他韩安国无能,护不了这一城百姓平安。
只怕是等不到陛下的援兵了,他面朝长安方向跪下,口中喃喃道:“陛下,臣错了。只是太迟了,太迟了。”
他霍然起身的时候,目光中迸发出一往无前的勇毅。
韩安国亲自上前接过鼓槌,在战鼓上咚咚咚地敲起来。等匈奴骑兵冲到楼下的时候,他一把扔掉手中的鼓槌。拔出腰间的长刀,寒光耀眼中他厉声喝道:“儿郎们,杀!”
“杀!”
“杀!”
“杀!”
……
城楼上仅剩下的几十个兵士爆发中惊天呐喊,退也是死,倒不如迎头而上站着顶天立地地死!
以后儿女说起他们的爹爹时,纵便难过,也能满是骄傲地说出“我的爹爹不是孬种,他是大英雄!”
他们的眼眶中都有些湿润,却也满是期待。
他们期待用自己和敌人的鲜血来浇筑汉人的血性和荣耀!
卫将军火烧了龙城,今年又杀四千匈奴。汉人正在直起嵴背,他们怎么能弯下去?
匈奴骑兵越近,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所有人都知道再没有悬念,现在不过是顺理成章地接手渔阳。
忽而,似乎隐隐听到了暗雷滚动。
这响动越逼越近,到了最后越来越清晰。
匈奴骑兵微微吃惊,汉军的援兵来了。催动战马愈发急促起来,他们要赶在援军到来之前攻破城门。
韩安国却是在绝处逢生,他极力喝道:“儿郎们!陛下派来的援兵来了!”
城楼上爆发中一阵欢唿,所有累倦了的已经准备认命的汉军脸上都焕发出光彩。
援兵越来越近,一面随风招展的“李”字旗格外耀眼。
韩安国心下大定:是李广!李广来了!
就在大汉边疆再起烽烟的时候,被刘彻寄予厚望希冀能带回和西域联手好消息的张骞此时也不好过。
他终于如愿到达了大月氏时,却惊然地发现大月氏已经不准备复仇了。
原先的大月氏国王虽是被匈奴单于斩杀,头颅都被砍下来当了酒器,甚而举国都被迫远远西迁。
照说这等的深仇大恨,大月氏应该矢志复仇。
但一来时间洗涮掉了许多仇恨,二来大月氏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生活安逸之下,他们已经不愿再起战火。
是以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
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
张骞不肯就此无功而返,苦苦相劝到了如今,却还是半点进展也无。
大月氏人始终不肯和大汉联合起来,他们习惯了和平,不愿意再陷入到战火中。
是啊,谁愿意打仗?
但大汉版图如此辽阔,他们能退到哪去?
何况,一直退,什么时候是尽头呢?
为什么不是匈奴人退?
张骞理解大月氏人,却无法赞同他们的做法。只是和平到底是难能可贵的,他说服不了大月氏人联手后
终于下定了决心回国。
元朔元年,张骞动身返国。
一旦下定了决心回去,张骞便一刻也等不得了。
陛下已经等得太久了,而且
他望向身边虎头虎脑的儿子,心中涌起愉悦:孩子也该回去认祖归宗。
人到底是要有根的,他张骞的孩子根当然是在大汉,
他要带妻儿回去。
一个风和日丽的初春之日,张骞一行起身出发。
他们一路上爬雪山,过山道。
苍凉的天地间,张骞一行的影子显得格外渺小,宛如几点可以忽略的黑点。
他们走了几个月,终于要走出了漫漫荒原。
正在艰辛在跋涉着,领头充当向导的甘夫突然叫道:“张骞,快跑,咱们遇着匈奴人了。”
一对骑兵果然催动着战马向他们跑来,张骞一行回身就跑。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马蹄践踏着尘烟,十几名匈奴骑兵追上他们,团团将他们围住。
张骞一行只得勒马停住,他在匈奴生活了许多年,一口匈奴话熟练无比,然而他明显的汉人长相还是出卖了他。
尤其是当在张骞身上搜索出一枚金光闪闪的汉室皇家符节后,再多的话都已经失去了意义。
他们是汉人,本就是匈奴人的仇敌。
尤其是现在的汉人,去年的时候汉人将军火烧了匈奴圣地龙城,让他们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今年,还是那个汉人将军领着两万骑兵,又杀了他们四千人。
匈奴人纵横驰骋下,还没吃过这样大的亏。
如今见着汉人,还是汉使,怎么会轻易放过?
张骞虽远在西域,却也隐隐听到了大汉打了胜仗的消息,心中一想起就为之欢欣鼓舞。是以,哪怕此刻被匈奴人扣下,只怕凶多吉少,也没有胆怯。
他是汉使,就是大汉的脸面!(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