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沙特建国(三)(2 / 2)
但这次“眼睛们”却犯了个大错,连麦克唐纳首相都很不满,一进屋就质问道:“这是怎么回事?沙特家族是什么时候和中国走到一起的?能告诉我们杨秋访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胡佛和他有什么秘密交易?我们需要一个解释,大英帝国的民众需要解释!如果mi6无法维护英格兰的安全,那我会建议让弗农凯尔少将来接受。”
弗农凯尔这个名字在英国同样神秘,他是mi5的负责人,并从1909年至今一直牢牢把握mi5。虽然mi5(军情五处)和mi6(军情六处)都是英国最优秀的情报机构,但外人却极少知道其实两个机构各有靠山。mi5从诞生起就由陆军掌握,而海军是mi6的大靠山。所以当首相提出要让mi5参与英国海外和殖民地情报工作后,可想亚历山大等海军将领脸上有多精彩。
辛克莱少将也是满肚子苦水,欧战后各国都开始缩减开支,情报部门同样缺钱缺人,没有钱还怎么去维持庞大情报网络。要知道现在比起欧战巅峰情报网缩水十倍都不止!但这些话怎么能和首相说呢?面对首相的一连串问题,辛克莱少将不得不拿出刚准备好的文件:“首相先生,这是我们初步掌握的线索,都在这里了。”
不得不说mi6还是很强大的,短短几天内就将杨秋从访问内志到最近的沙特建国全部梳理清楚。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犹太集团联手做空美国,赚取大笔利润后自知无法带出就购买国债,然后访问内志利用沙特家族急于建国的机会,达成密约向其提供贷款,最后劝说胡佛答应开放国债兑换,用这笔钱购买美国商品一边帮助美国恢复经济,一边控制沙特政府简单来看,似乎都是为将这笔钱洗白,但深层原因却是为控制很可能高达数十亿桶(mi6的预测)的沙特油田。
如果这仅仅是一笔商业贸易合同也就算了,问题在于mi6认为杨秋的每一步都实质性伤害到了大英帝国,并认为中国很可能借石油贸易向波斯湾发展。这种推论是有根据的,从波斯最近陡然出现的种类繁多的中国武器装备便可见一斑!更糟糕的是,引发这一连串的问题竟然源于当初的阿富汗。为引开中苏的注意力,英国当时不得不拿出阿富汗做筹码让两家对峙。结果来看,中苏在阿富汗的确斗的很厉害,虽然报道少但双方都投入了不小力量,苏联更是直接屯兵。但正因为让中国介入阿富汗,才掀开了安集延至波斯通道的幕布,让中国得以向波斯湾进军。
此外,中国和穆盟之间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穆盟这两年飞速壮大和阿富汗游击队有很大关系,而游击队背后就是杨秋和中国政府。唯一让大家稍稍庆幸的是,不知道是因为顾忌英国政府还是真不想干涉印度,至少目前来杨秋对印度国大党的态度不冷不热,甚至还怀着某种敌视。
只要控制国大党,印度这颗明珠就不会飞走,这是大英帝国上下的共识。
而最让麦克唐纳首相吃惊的是,杨秋居然一直和胡佛秘密经营澳大利亚格鲁特岛的锰矿,两人每年都能获利数百万美元。中美两国总统竟然是生意伙伴!麦克唐纳的背脊有些发凉。从过程看杨秋进行了一系列妙到巅毫的战略运作,但里面是不是还有猫腻,中美是不是真的联手开始打压英国和老欧洲呢?
“还有件事。”辛克莱少将本着宁错不放的心思,将马累发现中国海军巡洋舰的消息说了出来:“他们没有转向,反而继续向南航行。这说明要么就是真的训练,要么就是故弄玄虚!”
21特混舰队进入印度洋训练的事情麦克唐纳是知道的,早在一个月前海军部就得到了中方通报,但谁也没想到居然会遇上这个敏感时期,难道这是进攻波斯湾和印度的前兆?
“先生们!从字面上看这是份简单的商业合同,但我想你们都应该知道它的影响。”麦克唐纳首相语气深沉:“这是10年来大英帝国面临最严重的一次挑战,我不得不告诫诸位恐怕我们需要做好接受一场战争的准备了。”
“那么就行动吧,教训一下中国人!我建议立刻从伊拉克驻军中抽调部队进入利雅得,拦截进出鄂霍次克海峡的中国船只!停止让他们越过苏伊士运河!停止让他们越过马六甲海峡!声望号和反击号出发去找出那支该死的舰队!发电报告诉罗杰,皇家橡树号、虎号和女王号已经在路上了。”亚历山大老爵爷的一连串“建议”让硝烟味猛然浓烈起来。连一直没说话的亨德森都听得暗暗心惊,想起之前答应杨秋确保中国石油和航道运输安全的承诺,连忙看向麦克唐纳:“首相先生,签署海军条约时您答应过他!您不记得了吗?”
麦克唐纳身躯一震,想起那天逼迫杨秋在海军条约上签字时的情景,想起那张泛着青色的严肃脸庞,那番铿锵有力的话又从耳边浮起。
“这是我最后一次在国家安全上做出重大让步。我不希望出现冲突,更不想和你们争夺什么海上控制权,但英国必须保证我国海上航道和石油运输线的安全!如果出现封锁航道和破坏石油运输的事情,那么我会自动将其视为对我国的宣战!”麦克唐纳欲言又止,才发现杨秋居然早早给自己下了个套!
难道眼睁睁丢掉沙特王国控制权?眼睁睁看着阿拉伯势力倒入中美怀抱?眼睁睁看着中国进入波斯湾地区?!麦克唐纳看看亨德森,又看看在旁边等待的海军将领,站了起来:“我要去见见议员们,在这之前,我需要给他们一些警告!”
“可是首相。”
“亨德森,这和承诺没有关系,这是为了英格兰。”
。。